文章解析

chūn
hán
tàn

朝代:宋作者:萧立之浏览量:3
yuè
chūn
hán
suō
niú
shù
guì
xīn
chú
dàng
jià
nián
shuāng
zǎo
fān
shú
làn
yāng
qīng
shài
shēn
shān
chù
chù
rén
chú
huāng
fàn
jué
tián
zhāo
gān
mǎn
wèi
nǎi
yǒu
xiōng
huāng
shí
jīn
nián
yǒu
tián
shuí
zhòng
shì
niú
wéi
mìng
niú
dòng
jūn
jiàn
lín
wēng
shí
zuó
niú

译文

一月寒冷牛马缩在那里,桂是佳木,价值应高,现因天寒,烧火取暖要紧,薪刍的价值反而超过桂。去年秋霜来得早,本盼谷熟丰收,却逢阴雨连绵,稻谷发芽变青,连晒谷的晴天都难见。满山遍野都是宋代遗民,他们象伯夷、叔齐那样,他们开垦荒地,采蕨菜充饥,捱过清晨的饥寒。没想到,在当年的这片乐土上,现在到处是战乱,又加上凶年。今年有田谁来种,倚靠牛来种,牛也怕冷。老人愿死而未能死,昨晚哭牛就像是哭子。

逐句剖析

"一月春寒缩牛马":一月寒冷牛马缩在那里,

# 缩牛马:牛马因严寒而蜷缩,毛竖直。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马毛缩如(刺)蠕。”杜甫《前苦寒行》:“牛马毛寒缩如螺。”

"束桂薪刍不当价":桂是佳木,价值应高,现因天寒,烧火取暖要紧,薪刍的价值反而超过桂。

# 束桂薪刍不当价:反用“米珠薪桂”那句成语,意思是“桂”还抵不上“薪”的价钱,所以不能烧火取暖。

"去年霜早谷蕃熟":去年秋霜来得早,本盼谷熟丰收,

"雨烂秧青我日晒":却逢阴雨连绵,稻谷发芽变青,连晒谷的晴天都难见。

"深山处处人夷齐":满山遍野都是宋代遗民,他们象伯夷、叔齐那样,

# 深山处处人夷齐:借伯夷叔齐来指那些逃避在山野偏僻地方的宋代遗民,参看文天祥《南安军》。

"锄荒饭蕨填朝饥":他们开垦荒地,采蕨菜充饥,捱过清晨的饥寒。

# 饭蕨:以野菜当饭。

"干戈满地此乐土":没想到,在当年的这片乐土上,

# 干戈:本是两种武器,常用以指代战争。

"不谓乃有凶荒时":现在到处是战乱,又加上凶年。

# 凶荒:指荒年,上面的“锄荒”指荒地;这一句还是讲“去年”多雨烂稻的事。,不谓:不意,没想到。

"今年有田谁力种":今年有田谁来种,

# 力种:尽力耕种。

"恃牛为命牛亦冻":倚靠牛来种,牛也怕冷。

# 恃:依靠。

"君不见邻翁八十不得死":老人愿死而未能死,

# 不得死:因贫困加上战乱灾荒,老人愿死而未能死。参看吕南公《勿愿寿》。

"昨夜哭牛如哭子":昨晚哭牛就像是哭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寒叹》是宋代萧立之创作的一首诗。诗中先写春寒导致牛马瑟缩、柴草昂贵,再忆去年谷熟秧烂的灾象,又述深山百姓如“夷齐”般采蕨充饥,更叹今年牛冻田荒、老翁哭牛如子。全诗以质朴笔触勾勒战乱与灾荒下民生的深重苦难,通过典型场景的刻画,展现南宋遗民的生存困境与悲怆心境,情感深沉,极具现实批判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萧立之(1203~?),南宋诗人。原名立等,字斯立,号冰崖,宁都(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进士,历知南城县、南昌推官、通判辰州等职。曾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归隐萧田。萧立之诗宗江西派,清爽俊洁,间有理趣,感怀时事之作悲凉沉郁,别有风貌。主要作品有《茶陵道中》《第四桥》《送人之常德》《春寒叹》等。后人辑有《萧冰崖诗集拾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现实主义题材诗。描绘了宋元易代之际灾荒频仍、民生困苦的景象,体现了诗人作为遗民的悲天悯人情怀与对时代苦难的深沉慨叹。

2. 写作手法

点面结合:先以“天寒”“灾荒”“战乱”等“面”状写时代苦难,再以“老翁哭牛”的“点”刻画个体悲剧,由整体环境到具体人物,层次分明地展现民生之艰,使抽象苦难具象化。化用:借“夷齐”代指宋遗民,暗合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气节;化用《老子》“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强化战乱与灾荒的因果关联,含蓄点明社会根源。环境描写:开篇以“牛马缩毛”“薪贵于桂”渲染酷寒与物资匮乏,继以“霜早谷死”“雨烂秧青”勾勒灾象,为人物活动铺设压抑背景,以环境之“冷”“荒”烘托民生之“悲”。

3. 分段赏析

诗歌的第一联描绘了天气极度严寒且无柴取暖的艰难处境。“缩牛马”生动地展现出因天气酷寒,牛马身上的毛都竖了起来,如同刺猬身上的刺一般。这种描写并非首创,鲍照在《代出自蓟北门行》中就有“马毛缩如猬”的表述,杜甫于《前苦寒行》里也写下“牛马毛寒缩如猬”的诗句。“束桂薪刍不当价”则进一步强调物价的不合理,在这种严寒的情况下,“桂”的价值竟比不上“薪刍”,这比“米珠薪桂”所表达的物价昂贵程度更甚,开篇就为整首诗营造出了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第一联与第二联着重刻画了灾荒歉收时的惨状,隐居在深山之中的宋朝遗民只能到野地里挖掘野菜来勉强维持生计。第二联描述了自然灾害对庄稼的破坏,去年霜期提前,谷子被冻死,紧接着又遭遇连绵阴雨,稻谷发了芽长成青苗,却没有晴朗的日子来翻晒,导致粮食颗粒无收。第三联承接上文,家中没有粮食,遗民们只能依靠野菜度日。“夷齐”在这里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夷齐”指的是伯夷和叔齐这两位传说中的孤竹君之子,殷末时他们隐居于首阳山,周朝取代殷商后,他们坚决不食周粟。在这首诗里,“夷齐”指代由宋人元的遗民。“锄荒”明确了遗民们是在荒地里挖掘野菜。“朝饥”是前人常用的成语,在《诗经·周南·汝坟》篇中有“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怒如调饥”的记载,据毛《传》解释,“调”就是“朝”,所以“调饥”也就是“朝饥”,意思是极度饥饿。在灾荒之年,遗民们冒着严寒到野地里挖野菜以延续生命。从第四联开始,诗人的笔触转向抒情。目睹眼前凄惨的景象,诗人内心波澜起伏,感慨万千。他不禁发出感叹,在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代,遗民们逃到深山,本以为这里是可以躲避战乱的避难之所,却未曾料到又遭遇了灾荒。这一联化用了《老子》中“大兵之后,必有凶年”的句意,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与灾荒之间的紧密联系。第五联体现了诗人对人们新一年生活的深深忧虑,在这样的灾荒之后,谁还有能力去耕种田地呢?就连赖以为耕种的耕牛都被冻死了。最后两句,诗人将目光聚焦在一位可怜的80岁老翁身上,老翁在昨晚像哭自己儿子一样悲痛地为死去的耕牛哭泣。这一细节描写将诗人悲痛的情绪推向了高潮,使得整首诗声泪俱下,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让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以层层推进之法,先全方位营造天寒、灾荒、易代、战乱的典型环境,蓄足情感之势后,推出80岁老翁为冻死耕牛痛哭的典型形象。描写由面及点、点面结合,层次分明,如电影镜头先铺陈背景再聚焦人物,使情感表达鲜明突出。全诗具悲剧品格,诗人于描写中寄寓对民生的深切同情,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增强了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胡仲弓《失脚》

下一篇:宋·释重顯《庭前柏树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