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ōng
yuàn

朝代:唐作者:司马扎浏览量:1
liǔ
cēn
yǎn
huà
lóu
xiǎo
yīng
sòng
mǎn
gōng
chóu
nián
nián
huā
luò
rén
jiàn
kōng
zhú
chūn
quán
chū
gōu

译文

柳枝深浅交错遮蔽雕楼,晨间莺鸣声声传送宫愁。年复一年落花无人得见,徒然随春水漂出宫墙沟。

逐句剖析

"柳色参差掩画楼":柳枝深浅交错遮蔽雕楼,

# 画楼:指装饰华丽的楼宇,这里特指宫苑中雕梁画栋的楼阁建筑。,掩:遮蔽。,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柳色浓淡不一、明暗不齐。

"晓莺啼送满宫愁":晨间莺鸣声声传送宫愁。

# 晓莺:早晨的黄莺。

"年年花落无人见":年复一年落花无人得见,

"空逐春泉出御沟":徒然随春水漂出宫墙沟。

# 御沟:流经宫苑的沟水,即皇城外的护城河。,逐:随。,空:徒然地、白白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宫怨》是唐代诗人司马札创作的七言绝句,以深宫女子的视角展现其幽闭生活的哀怨。全诗通过“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的景物描写,以柳色掩楼、莺啼破晓的明媚春景反衬宫女“满宫愁”的压抑心境,暗示繁华表象下的孤寂。后两句“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借落花逐水的自然现象,隐喻宫女青春虚度、容颜凋零却无人问津的悲惨命运,以“无人见”“空逐”的强烈对比,将个体生命的消逝与宫廷制度的冷漠形成尖锐对立。诗歌通篇未直写宫女形象,却通过“柳色”“落花”“御沟”等意象构建隐喻系统:柳色参差既指宫苑景致,亦暗喻宫女群体被禁锢的生存状态;落花逐水既写自然规律,更象征韶光流逝与人生价值的湮灭。语言清丽婉约,以“掩”“啼”“逐”等动词串联画面,形成“景—情—理”的递进结构,最终在“空逐”的无奈叹息中完成对封建宫廷女性命运的控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司马扎(?~?),唐代诗人。一作司马札,侨居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曾登进士第,一生流落不遇,游踪遍及今河南、山西、陕西、江苏等地,不知所终。司马札有诗名,与储嗣宗友善。其诗风格古朴,无晚唐浮艳之气,多感怀之作,能反映民生疾苦,颇近兴讽,间有佳句远韵。黄生《唐诗摘钞》称其《宫怨》诗“此首犹具盛唐风韵,晚唐绝句当推第一”。《锄草怨》《登河中鹳雀楼》等为传世之作。今存《司马扎先辈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封建时代,宫女幽禁深苑、葬送青春的痛苦遭遇,是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封建皇帝后宫,宫女成千上万,多数人一生困守深院,绝少出宫择婚的机会,甚至一辈子未能得见君王一面,其身世处境令人深为叹惋。司马札为晚唐大中时期诗人,一生奔波求取功名而未得偿所愿。他的诗作关注农民疾苦,写宫廷生活的诗则流露出对宫女的深切同情,此诗即为其中一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宫怨诗。借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鸣、年年落花空随春泉流出御沟等景象,写出了宫中女子深锁后宫、无人赏识的寂寞哀怨,营造出清冷孤寂又压抑无奈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象征:“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中,落花象征宫女。宫花自开自落无人赏,随水而逝,恰似宫女幽居深宫,青春空逝无人怜,命运如落花般飘零无依,无声传达出宫女的悲惨境遇与哀怨。烘托:“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柳掩画楼、莺啼晓日,明媚春光本应愉悦,却以乐景衬哀情,烘托出宫女心中无穷愁绪,使整个宫苑弥漫凄凉悲愁氛围,凸显宫女内心的孤寂与哀怨。借景抒情:全诗借“柳色”“画楼”“晓莺”“落花”等景抒情。如“晓莺啼送满宫愁”,莺啼本悦耳,宫女却听出愁绪;“空逐春泉出御沟”,借落花随水,抒发宫女青春虚度、年华空逝的哀怨之情。

3. 分段赏析

诗中“宫苑春色图”依人物视角层层铺展。前两句呈现仰视之景,晨风拂动下,柳枝轻柔摇曳,茂密树荫如深邃海洋,将画楼掩映其中,娇莺啼鸣不时传来,勾勒出明媚春光。“柳色参差”用词凝练,以简约笔触描绘柳枝长短错落的动态,同时展现出晨曦映照下光影变幻、色彩深浅的丰富层次。第二句直言莺啼悦耳,却引发“满宫愁”,一个“满”字道尽宫中众人皆怨的境况。于满怀愁绪者而言,重重柳枝如同禁锢的藩篱,将人困锁,致使年华虚度、情感无寄、愁苦难诉。莺啼声里又过一春,更添美人迟暮的悲戚。后两句转为俯视视角,描绘落花随水飘零的景象。春花盛放却无人欣赏,凋零时亦无法自主,只能随波逐流,这毫无意义与归宿的画面,正是宫女悲惨命运的写照。“无人见”与“空”字,饱含深沉的身世之叹。飘落的花朵,唤醒了宫女青春虚度、寂寞空虚且毫无结果的命运认知。正如唐汝洵在《唐诗解》中所言,宫女容颜渐衰却无人在意,恰似落花消逝于沟渠。清代周容于《春酒堂诗话》评其“较蕴藉”,恰中肯綮。这两句诗中的景物极具象征意味,与人物情感紧密相连,既是景物的真实写照,也是情感的如实抒发,既展现了物象形态,也传递出人物神韵。

4. 作品点评

此诗全篇借景抒情,以景传意。开篇两句,诗人刻意营造出景与情的强烈反差,明媚春光中的柳色画楼、莺啼婉转,与宫女内心的愁怨形成鲜明对立;后两句则使景与情紧密交融,落花飘零、随水消逝之景,与宫女青春空逝、命运无依之情高度契合。景与情相互映衬,或是情由景生,或是情融于景,景赋予情感具体形象,情为景物染上独特色彩,生动细腻地展现出宫女彼时彼刻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哀怨宽缓。

明敖英、凌云《唐诗绝句类选》

# 托喻凄婉,怨而不激。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竟与前首(按指许浑《秋思》)颉颃。

《唐诗直解》

# 末句与前首(按指段成式《折杨柳词》“枝枝交影”)同调。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杨慎曰:此诗幽情、雅调兼到。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司马札《宫怨》云:“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人说与李建勋“却羡落花春不管,御沟流得到人间”之句相似,予谓不然。司马诗较蕴藉,不碍大雅。

清周容《春酒堂诗话》

# 此首犹具盛唐风韵,晚唐绝句当推第一。李建勋“却羡落花春不管,御沟流得到人间”,恨己身之拘闭,此云悲己色之渐衰。语各一意,怨情则同。

清黄生《唐诗摘钞》

# 莺啼于晓,柳最宜莺。连幽梦乍醒,晓妆未理之际,忽闻莺啼,提起伤春情绪,是莺送愁来也(“晓莺啼送”句下)。花落而委于沟中,再妍无日。然花犹能逐春泉而出御沟,而人则老死于宫中已耳,情实可怜,此所谓“怨”也(末二句下)。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周敬曰:哀怨宽缓。末句与“空留莺语到黄昏”同调,与“却羡落花春不管,御沟流得到人间”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权德舆《朝元阁》

下一篇:唐·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