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sān
shǒu
èr

朝代:宋作者:梅尧臣浏览量:3
qián
kàn
huā
xīn
wèi
kuáng
fēng
bào
píng
shēn
shēn
shuǐ
suí
cán
hóng
chū
líng

译文

前几天出去赏花的时候,心中的那种观赏花朵的兴致还没有得到满足,忽然之间,毫无征兆地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我这漂泊的身世还比不上那深山里的溪水,还能够伴随着被风雨打落的残花漂流出武陵这个地方呢。

逐句剖析

"前日看花心未足":前几天出去赏花的时候,心中的那种观赏花朵的兴致还没有得到满足,

"狂风暴雨忽无凭":忽然之间,毫无征兆地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

"此身不及深溪水":我这漂泊的身世还比不上那深山里的溪水,

"随得残红出武陵":还能够伴随着被风雨打落的残花漂流出武陵这个地方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惜春三首(其二)》为宋代梅尧臣所作的一首绝句。诗前两句写诗人前日赏花兴致未尽,却突遭狂风暴雨,花儿受损。后两句描述诗人追随着残花,顺着溪水离开武陵,在残红飘零中,流露出对春天匆匆流逝的惋惜,以及对美好易逝的感怀之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惜春场景,引发读者对时光流转的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诗坛重要诗人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以叔父门荫入仕,历任州县属官。中年后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都官员外郎。梅尧臣在宋代诗坛具有很高的地位,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均有建树,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其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又与苏舜钦并称“苏梅”。他的诗歌注重政治内容,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亦能文,其散文风格与诗相类。代表作品有《鲁山山行》《故原战》《襄城对雪》等。著有《宛陵先生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狂风暴雨忽无凭”这一春景变化,以及“残红”等景象,借狂风暴雨后春花凋零之景,抒发对春天流逝的惋惜之情,情景交融,使情感表达更加自然、真切。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前日看花心未足”,直白地吐露心声,诗人前日外出赏花,兴致正浓,却未能尽情领略繁花盛景,内心满是遗憾。“狂风暴雨忽无凭”笔锋一转,描绘了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狂风裹挟着暴雨,毫无预兆地倾盆而下。“忽无凭”三个字,不仅写出风雨来得急骤、毫无规律,更烘托出诗人的猝不及防,将其对风雨破坏美好春光的无奈与愤懑展现得淋漓尽致。前一刻还沉醉于烂漫春花,此刻却被风雨无情打断,诗人的惜春之情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中被瞬间点燃。后两句:“此身不及深溪水,随得残红出武陵”,诗人目睹风雨后落花飘零的惨状,不禁发出感慨。他觉得自己还比不上那深溪中的流水,溪水能够伴随着残红,一路漂流出武陵。这里“残红”既指被风雨打落的花瓣,也是春光消逝的象征;“武陵”一词,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增添了几分梦幻与怅惘。诗人渴望能像溪水陪伴残红那般,与即将逝去的春天相伴,可现实却难以遂愿,只能无奈叹息,进一步强化了全诗的惜春主题,流露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不舍与怅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袁去华《水调歌头·天下最奇处》

下一篇:宋·史达祖《钗头凤·寒食饮绿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