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梦说禅":昨天于梦中说禅,
"如今禅说梦":今日于禅中说梦。
"梦时梦如今说底":梦时梦见今日所说的,
"说时说昨日梦底":说时说到昨天所梦的。
"昨日合眼梦":昨天闭着眼睛做梦,
"如今开眼梦":如今睁开眼睛做梦。
"诸人总在梦中听":诸位都在梦中听,
"云门复说梦中梦":而我则再说梦中之梦。
"驴唇先生开口笑":驴唇先生在中间发笑,
# 驴唇先生:即驴唇仙人。
"阿脩罗王打勃跳":阿修罗王拍打着跳跃起来。
# 阿脩罗王:天龙八部之一、六道之一。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因常与天神战斗,后世也称战场为“修罗场”。脩:一作修。
"海神失却夜明珠":海神丢失了夜明珠,
"擘破弥卢穿七窍":击破弥卢山穿出七个孔窍。
# 弥卢:意为高。
"三人上座请谈禅":三个人坐在上座请人谈禅,
"平地无风浪拍天":本来平静无波却像浪拍天一样。
"禅禅":禅啊禅,
"不用思量卜度":不用思量下测,
"非干字语言":无关语言文字。
"仰之弥高":仰望它则更高远,
"钻之弥坚":钻研它则更坚固。
"岩头刬之则曰是句非句":岩头全划却禅,则说“是句非句”,
# 刬:一作划。
"临济用之则曰三要三玄":临济义玄使用禅,则说“三要三玄”。
"禅禅":禅啊禅,
"吞却栗棘蓬":要吞下像栗棘蓬那样难以消化的东西,
"透发金刚圈":穿透像金刚圈那样坚固的障碍。
# 发:一作出。
"休论赵老汉庭前柏树子":不用谈赵州从念“庭前柏树子”这段公案,
"莫问首山新妇骑驴阿家牵":也不必问首山省念“新妇骑驴阿家牵”这段公案。
"但请一时放下著":但请同时一起放下这些,
"当人本体自周圆":须知各人本体从来周足圆满,未曾欠少。然后,他向大众说道:为什么说周足圆满、不曾欠少。
"梦里明明有六趣":梦里分明有“六趣”众生,
# 六趣:根据生前的各种善恶言行,众生有六种轮回转生的趋向。
"觉后空空无大千":但醒来空空然无“大千”世界。接着,他又喝了一下。
南宋僧人
释宗杲(1089~1163),南宋僧人。俗姓奚,字昙晦,号大慧,名其庵曰妙喜。宣州宁国(今安徽)人。12岁出家,初从曹洞宗诸名师学禅,后师事临济宗杨岐派僧人圆悟克勤,得圆悟许可,代之分座讲法,声誉四震。绍兴七年居径山能仁寺,绍兴十一年因不满秦桧的和议政策,被诬充军。绍兴二十六年始获赦免,恢复僧服。后在云居山唱看话禅,开禅宗参话头之先河。圆寂后谥普觉,塔名宝光。著有《正法眼藏》。
1. 分段赏析
“昨日梦说禅,如今禅说梦”,开篇以梦与禅的关系为切入点,制造出一种虚幻、迷离的氛围,引发读者对禅的思考,暗示禅并非是固定不变的概念,而是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表现。“梦时梦如今说底,说时说昨日梦底”,进一步深化梦与禅的关联,通过时间的错乱和表述的循环,强调了禅的难以捉摸和变幻无常,让读者感受到禅的深邃和神秘。“昨日合眼梦,如今开眼梦”,将梦的状态从闭眼延伸到睁眼,打破了人们对现实与梦境的常规认知,暗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处于一种如梦似幻的状态,禅就隐藏在这种状态之中。“诸人总在梦中听,云门复说梦中梦”,指出众人都在一种虚幻的状态下听闻禅理,而云门禅师又进一步讲述了更虚幻的“梦中梦”,加深了禅的神秘色彩,也提醒人们要超越这种虚幻的表象去探寻禅的真谛。“驴唇先生开中笑,阿脩罗王打勃跳”,运用奇特的形象和动作描写,营造出一种荒诞、诙谐的氛围,暗示禅并非是严肃刻板的,它可能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需要人们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受。“海神失却夜明珠,擘破弥卢穿七窍”,通过神话传说中的形象和事件,进一步渲染禅的神秘和宏大,暗示禅的力量可以打破常规,突破人们对世界的固有认知。“三人上座请谈禅,平地无风浪拍天”,描述了谈论禅的场景,原本平静的氛围却突然变得激烈,暗示禅的讨论可能会引发人们内心的波澜,促使人们去深入思考和感悟。“禅禅,不用思量卜度,非干文字语言”,直接点明禅的本质,强调禅不能通过思考、揣度和文字语言来理解,需要人们放下理性的束缚,用心去体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引用《论语》中的语句来形容禅的高深和坚固,表明禅是一种超越世俗认知的存在,需要人们不断地追求和探索。“岩头刬之则曰是句非句,临济用之则曰三要三玄”,列举禅宗高僧对禅的不同理解和运用,说明禅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内涵,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标准去衡量和定义。“禅禅,吞却栗棘蓬,透发金刚圈”,用“栗棘蓬”和“金刚圈”来比喻禅修中的难关,强调要克服这些困难才能真正领悟禅的真谛,体现了禅修的艰辛和挑战。“休论赵老汉庭前柏树子,莫问首山新妇骑驴阿家牵”,提醒人们不要被禅宗公案所迷惑,不要执着于表面的文字和故事,而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禅理。“但请一时放下著,当人本体自周圆”,这是全偈的核心观点,呼吁人们放下心中的执着和分别,回归到本体的圆满状态,体现了禅的解脱和自在的精神。“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通过梦与醒的对比,揭示了世界的虚幻和禅的真实,表明只有放下对世俗世界的执着,才能真正领悟禅的境界。
上一篇:宋·陈与义《雨》
下一篇:宋·释云岫《忆母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