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宋作者:陈与义浏览量:3
xiāo
xiāo
shí
wěn
sòng
zhù
róng
guī
yàn
jīng
nián
mèng
tóng
zuó
fēi
liáng
ēn
dào
shì
duō
wéi
gǔn
gǔn
fán
huá
西
fēng
chuī

译文

连续十日的绵绵秋雨,稳当地送走了那炎炎夏日。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秋雨到来的凉爽舒适对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恩赐,但是家徒四壁使很多事情违背心意。在这个繁华的京城,群居着众多高官,只有我,独立在西风中,黯然销魂,任凭风儿吹拂着沾满尘土的衣衫。

逐句剖析

"潇潇十日雨":连续十日的绵绵秋雨,

# 潇潇:风雨声。《诗经·郑风·风雨》:“风雨潇潇。”

"稳送祝融归":稳当地送走了那炎炎夏日。

# 祝融:传说中的火神,主夏季。这里指夏季。,稳:稳当,稳步。

"燕子经年梦":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 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

"梧桐昨暮非":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 昨暮非:意思是已与昨晚的不同了。非:须溪本增注,闽本作悲。

"一凉恩到骨":秋雨到来的凉爽舒适对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恩赐,

# 恩:恩惠。

"四壁事多违":但是家徒四壁使很多事情违背心意。

# 四壁:用司马相如“家徒四壁”事,形容贫穷困厄。

"衮衮繁华地":在这个繁华的京城,群居着众多高官,

# 繁华地:京城。韦应物《拟古》:“京城繁华地。”,衮衮:众多,不绝的样子。杜甫《醉时歌》:“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西风吹客衣":只有我,独立在西风中,黯然销魂,任凭风儿吹拂着沾满尘土的衣衫。

# 客衣:指客行者的衣着。客:闲居京城的诗人自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雨》是北宋末南宋初诗人陈与义创作的五言律诗。诗借秋雨抒发时光流逝、生活不如意及漂泊孤寂之感。首联写秋雨送夏,奠定基调;颔联以燕梦、桐变表时光变迁;颈联由身凉及生活不顺;尾联以繁华地与己之孤寂对比强化情感。此诗借景抒情,以燕、桐象征时光无常,还运用对比衬托突出情感。诗避开正面写雨,专注写人感受,精警灵动,语言看似平淡却老劲,如“一凉恩到骨”等句新意十足,深沉含蓄地表达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两宋之交诗人,“诗俊”

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上舍及第,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陈与义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也被称之为“诗俊”,是当时“洛阳八俊”之一。其擅长填词,前期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亦甚深,诗作风格清新明快,但题材较窄,以题画咏物写景为主。南渡后,陈与义身经乱离,感时抚事,诗风沉郁悲壮,忧国伤时,不少作品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代表作品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夏日集葆真池上》《春日二首》等。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政和八年(1118年),彼时诗人于京师赋闲,静候官职任命,内心满是压抑愁闷。故而借对秋雨的咏叹,倾吐自己因仕途失意而生发的忧愤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情诗。描绘了十日潇潇秋雨送走炎夏的景象,通过燕子经年似梦、梧桐昨暮已非,体现时光的流逝。又从自身感受着笔,写秋雨凉意及生活诸事不顺,最后以身处繁华之地却遭西风吹衣,营造出孤寂氛围。表达了诗人在闲居京师等候除官时,因仕途失意而生发的时光之叹、生活无奈与漂泊孤寂之情。

2. 写作手法

衬托: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此句通过描写燕子和梧桐,以景衬情。“燕子经年梦”,写燕子在风雨中,如同经历了一年的梦境,飘忽不定,暗示着时光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梧桐昨暮非”,强调梧桐经过十日雨,已与昨日不同,极言环境变化之快。这里的燕子和梧桐所处的风雨后的衰败之景,衬托出诗人内心因时光变迁、境遇不顺而产生的惆怅与失落之情。

3. 分段赏析

“萧萧十日雨,稳送祝融归。”此联开篇点题,描绘出秋雨连绵的景象,“萧萧”二字生动地写出秋雨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冷、寂寥之感。“十日雨”强调雨持续的时间之长,“稳送祝融归”则巧妙地将秋雨与季节转换联系起来,把秋雨视为送走夏天(祝融为火神,司夏)的使者,既富有想象力,又点明了时节的变化。“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这一联通过燕子和梧桐来表现时光的流逝。“燕子经年梦”,燕子经历了一年的时光,有着自己的梦想或者说是生存的历程,暗示着时间的漫长和生命的流转。“梧桐昨暮非”,梧桐树在昨天傍晚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可能是叶子的凋落或者枝干的形态改变,这种变化虽然细微但却深刻地体现出时光的无情,事物在不经意间已经改变。“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颔联从自然景象过渡到诗人的自身境遇。“一凉恩到骨”,秋雨带来的凉意被诗人视为一种恩情,而且这种恩情深入到骨子里,这种独特的感受既表现出诗人对秋雨的敏感,也暗示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这种细微变化的深刻体会。“四壁事多违”,诗人描述自己家境贫寒(四壁空空),诸事不顺,生活的窘迫与前面自然景象的变化相呼应,从外在的环境变化转到内心的生活境遇的无奈。“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尾联描绘出繁华之地与诗人自身的对比。“衮衮繁华地”写出外界的热闹、繁华,与诗人的孤寂形成鲜明的反差。“西风吹客衣”,西风吹动着诗人的衣服,这一画面生动地表现出诗人作为一个漂泊之人在繁华世界中的孤独和惆怅,进一步强化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4. 作品点评

这首咏雨诗独辟蹊径,并未如常规咏雨诗般直接刻画雨势与雨景,而是将重心置于人在雨中的体验。即便诗中点缀了燕子与梧桐两种景物,也意在烘托情感。正因如此,清纪昀赞其“其妙在即离之间”,堪称纠正俗诗弊病的典范。从布局来看,此诗每联内部多形成鲜明对比,层层递进,意境孤峭奇绝。陈与义对雨的感悟别具一格,元人方回在《瀛奎律髓》所选的写雨五律中,陈与义之作多达十九首。这些写雨诗手法多样,或深沉稳健、清新贴切,或饶有趣味,皆获后人赞誉,此诗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春日杂题》

下一篇:宋·释宗杲《偈颂一百六十首(其一百三十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