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shì
láng
èr

朝代:宋作者:项安世浏览量:3
cáo
shuǐ
hàn
jiāng
liú
làng
chuī
lín
shàng
zhōu
wèi
sòng
xīn
piān
guī
xiàn
shǒu
zhī
jiù
yīn
mǎn
shā
tóu
měi
dào
cháng
chéng
zài
cháng
mín
mìng
mài
liú
shèng
sòng
nián
zhōu
shí
bèi
gōng
tóng
zhù
qiān
qiū

译文

漕河的水流进汉江里流淌,逆着波浪吹到邻近的州郡。为送别友人把新写的诗篇送到岘首,也知道旧日的恩惠像树荫一样遍布沙头。常常想到我们的正道像长城一样长久存在,常常为这些百姓的生存根基得以留存而喜悦。圣明的宋朝预计享国年限是周朝的十倍,希望您能一同生活八千个春秋。

逐句剖析

"漕河水入汉江流":漕河的水流进汉江里流淌,

"逆浪吹邻上比州":逆着波浪吹到邻近的州郡。

"为送新篇归岘首":为送别友人把新写的诗篇送到岘首,

"亦知旧荫满沙头":也知道旧日的恩惠像树荫一样遍布沙头。

"每思吾道长城在":常常想到我们的正道像长城一样长久存在,

"常喜斯民命脉留":常常为这些百姓的生存根基得以留存而喜悦。

"圣宋卜年周十倍":圣明的宋朝预计享国年限是周朝的十倍,

"须公同住八千秋":希望您能一同生活八千个春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杨侍郎》是南宋项安世所作的一首律诗。诗歌首联描写漕河水流入汉江、逆浪吹拂邻州的景象;颔联写为友人送别并提及旧恩;颈联赞美友人如“吾道长城”,守护百姓命脉;尾联以祝寿作结。运用了对仗、夸张等手法,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与美好祝愿,全诗情感真挚,语言平实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漕河水入汉江流,”此句勾勒出漕河汇入汉江的壮阔景象。“入”字精准捕捉两水交汇的瞬间,既写出漕河奔涌向前的态势,又展现汉江包容接纳的气度。河水滔滔的画面中,暗含送别时诗人的目光随流水延伸的不舍——流水载着离情,流向友人前往的方向。这两句以自然景象起笔,不着“送别”二字,却让读者感受到那份藏在景物后的绵长情谊,为全诗奠定了质朴而深情的基调。​“逆浪吹邻上比州。”这句描绘逆浪翻涌、波及邻州的景象。“逆浪”写出水流的湍急与阻碍,仿佛能看见浪花拍岸的动态;“吹邻上比州”则将视野拓宽,展现出浪势的广阔影响。这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客观描摹,又隐约暗示友人前路或许并非一帆风顺。诗人借眼前实景,含蓄表达对友人旅途的关切,那份担忧藏在对风浪的描写中,虽不直白却格外真切,让送别之情更添一层厚重。​“为送新篇归岘首,”此句写诗人将新作诗篇赠予前往岘首的友人。“送新篇”不仅是文人唱和的雅事,更藏着诗人的心意——用文字记录送别之情,让这份情谊随诗篇传递。“岘首”点明友人的目的地,或许那里有两人共知的往事,让这份送别多了层怀旧意味。诗人以诗相赠的举动,在古代文人交往中极为常见,却正因这份寻常,更显情谊的真挚,仿佛能看见诗人挥毫作诗、托付寄送的认真模样。​“亦知旧荫满沙头。”这句写诗人深知友人旧日的恩惠如树荫般遍布沙头。“旧荫”的比喻贴切生动,树荫能遮阳挡雨,正如友人的恩惠曾庇护一方百姓。“满沙头”则极言恩惠范围之广,从岸边沙滩到周边百姓,都曾受其泽被。诗人不说“感恩”却处处是感恩,不提往事却让人想起友人过往的善举。这份对旧恩的铭记,既显友人品德高尚,也见两人交情深厚,情感表达含蓄而动人。​“每思吾道长在,”此句写诗人常念及正道得以长久留存。“吾道”可理解为儒家倡导的仁政、正道,在动荡的时代里,这样的“道”能“长在”尤为不易。而这背后,是友人在任时坚守原则、践行正道的付出。诗人“每思”二字,道出这份感念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长久萦绕心头的敬佩。想起正道安稳,便想起友人的坚守,这份间接的赞美,比直白的称颂更显真诚,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理想信念的珍视。​“常喜斯民命脉留。”这句写诗人常为百姓生计得以保全而欣慰。“斯民”指友人治理过的百姓,“命脉”则关乎百姓的生存根基——或许是安稳的生活,或许是丰收的年景。诗人的“喜”并非空泛的情绪,而是基于对民生疾苦的体察:他知道百姓的“命脉”能留存,离不开友人的悉心治理。这份喜悦里,既有对百姓安康的欣慰,更有对友人政绩的肯定,让我们看到一位心系民生、重情重义的诗人形象。​“圣宋卜年周十倍,”此句寄寓诗人对宋朝国运长久的期盼。周朝享国八百年,是历史上的长寿王朝,诗人说“圣宋卜年周十倍”,既表达对当朝的信心,也暗含对太平盛世的向往。而这份对国运的期盼,与友人的存在紧密相连——国家长治久安,正需要更多像友人这样的贤臣。此句看似写国家,实则为尾联祝福友人长寿铺垫:只有国运长久,贤臣才能更好地施展抱负,让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相牵。​“须公同住八千秋。”这句是诗人对友人的诚挚祝福,愿友人能与盛世同存八千秋。“八千秋”的说法虽夸张,却将这份祝愿推向极致——不仅希望友人长寿,更盼他能长久见证国家的繁荣。这份祝福里,有对友人的敬重,有对其才华的认可,更有“愿君常驻”的深厚情谊。从眼前的送别,到对未来的期许,诗人将情感凝聚在这句祝福中,让全诗的情感在高潮处收尾,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孟淑卿《长信宫》

下一篇:宋·张耒《临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