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óng
zhū
yǐn
zhě
dēng
míng
shān

朝代:唐作者:施肩吾浏览量:2
bàn
xún
yōu
shàng
míng
shǒu
pān
sōng
guì
chù
yún
xíng
xiāng
dào
rén
jìng
chù
xiāo
chuī
shēng

译文

追寻清幽雅致的环境夜半登上四明山,双手紧抓松树桂树紧挨着云端行走。相呼应和已经到了没人的境地,不知何处传来一声吹玉箫的悠悠空洞之音。

逐句剖析

"半夜寻幽上四明":追寻清幽雅致的环境夜半登上四明山,

# 寻幽:探访幽隐之处。

"手攀松桂触云行":双手紧抓松树桂树紧挨着云端行走。

# 攀:紧紧地抓住。

"相呼已到无人境":相呼应和已经到了没人的境地,

# 相呼:相呼应和。

"何处玉箫吹一声":不知何处传来一声吹玉箫的悠悠空洞之音。

# 箫:是一种乐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为唐代施肩吾所作的七言绝句。诗开篇点明在半夜,诗人与隐者一同踏上探寻四明山幽境之旅,接着刻画登山举动,既见攀爬艰难,又凸显四明山高耸入云的雄伟。随后描绘众人抵达寂静之地,末句写一声不知从何而来的玉箫声于静谧中陡然响起,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幽远深邃。此诗借诗人同诸位隐者登山所见所闻,展现四明山的清幽神秘,表达诗人对幽静自然的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道士

施肩吾(?~?),唐代诗人、道士。字希圣,号东斋、栖真子,世称华阳真人,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人。元和进士,后隐于洪州西山(今江西南昌西,一名南昌山)修道。其诗风奇丽,题材广泛,描绘海岛风情生动,想象丰富,擅绝句。代表作品有《夏雨后题青荷兰若》《经桃花夫人庙》。著有《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另有诗《西山集》10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诗人与隐者在半夜登上四明山的情景,营造出清幽、静谧且神秘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四明山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在这远离尘世的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宁静与闲适。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手攀松桂触云行”一句,没有直接描述四明山的高度,而是通过描写登山者手攀松桂,仿佛在浮云中行走的情景,从侧面烘托出四明山高耸入云的特点,使读者更能直观地感受到山之雄伟。反衬:以动衬静,“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在众人到达寂静的无人之境后,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玉箫声,打破了原有的寂静。这一声箫音,非但没有破坏宁静,反而以其清脆、突兀,更加衬托出四明山夜晚的幽静。

3. 分段赏析

“半夜寻幽上四明”:此句开篇点题,直接点明时间为“半夜”,这个时间点万籁俱寂,人们大多已进入梦乡,而诗人与隐者却选择此时出发,瞬间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寻幽”表明他们的目的是寻觅幽静之所,“上四明”则明确了目的地为四明山。隐者往往是颇具才学之人,他们对尘世的庸俗和平庸深感厌烦,秉持孤高品性,以山水为乐,行事超脱,兴趣异于常人。这一开头,不仅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同时引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好奇这些隐者为何选择在半夜登上四明山。“手攀松桂触云行”:该句承接上句,描绘登山的艰难历程。登山者需借助松桂之力攀爬,足见山路崎岖。而“触云行”更是巧妙,虽未直言山高,却以人仿若在云端行走,侧面烘托出四明山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登山的不易与山之巍峨。“相呼已到无人境”:将笔触转向山顶的寂静氛围。“相呼”一词,描绘出诗人与隐者在攀登过程中相互呼应的情景,体现出他们之间的默契与同行的情谊。“已到无人境”则表明众人历经艰辛,终于到达了人迹罕至的地方,突出了四明山的幽静。“何处玉箫吹一声”:在如此寂静的无人之境中,突然传来一声玉箫声,这一声箫音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打破了静谧,却又以动衬静,更显四明山的幽静深邃。这突如其来的箫声,使整个画面充满神秘色彩,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因“夜登”的独特时间与“同诸隐者”的特殊同行者,深刻反映出作者及隐者们平静淡泊的心境,以及他们寄情山水、远离尘嚣的高雅意趣,展现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全诗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意境深邃,饶有趣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昌龄《初日》

下一篇: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