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轮运寒水":那孤零零的水轮转动着寒凉的河水,
"无乃农者营":想来大概是农家为灌溉而建造。
"随流转自速":水轮随着水流推动自然加速转动,
"居高还复倾":水升到高处后又倾洒而下。
"利才畎浍间":它发挥的效益虽只在田间沟渠,
"功欲霖雨并":但作用却堪比滋润大地的甘霖。
"不学假混沌":它不像那些模仿混沌自然状态的做法,
"亡机抱瓮罂":也不像抱着瓮罐灌溉的人不懂机巧。
宋代诗坛重要诗人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以叔父门荫入仕,历任州县属官。中年后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都官员外郎。梅尧臣在宋代诗坛具有很高的地位,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均有建树,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其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又与苏舜钦并称“苏梅”。他的诗歌注重政治内容,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亦能文,其散文风格与诗相类。代表作品有《鲁山山行》《故原战》《襄城对雪》等。著有《宛陵先生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劳作诗。诗中细致描绘了宋代农业生产中筒车的运转场景,突显了筒车在水利灌溉中的高效,表达了诗人对先进农业生产工具的关注与赞赏,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孤轮运寒水,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中“孤轮运寒水”描绘了水轮这一静态物体在运转,“运寒水”表明其动态的运作,是动中有静;“随流转自速”强调水轮随着水流自行快速转动,为动态描写;“居高还复倾”描绘水轮从高处倒水的动态过程,整个过程将水轮静止的外形与动态的运转倒水相结合,生动呈现了筒车的工作状态。白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者营”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直接勾勒出一个孤零零的水轮在运送寒水,自然而然引出这大概是农民建造经营的场景,不加过多修饰,清晰呈现事物的本来面貌。对比:“不学假混沌”“亡机抱瓮罂”这两句中,“假混沌”指代那些假装混沌无知,放弃利用先进工具,依旧采用“抱瓮罂”这种原始方式取水灌溉的行为,象征着因循守旧、摒弃机巧的落后观念与生产方式。而筒车代表的是“真机巧”,它利用水流带动水轮运转,实现自动灌溉,展现了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智慧创造出的先进生产工具。“假混沌”的落后、低效与“真机巧”的先进、高效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种对比,诗人批判了因循守旧的思想,强调了人们应积极运用智慧,借助先进工具提高生产效率。起兴:“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者营”诗人开篇描绘一个独自运转、运送寒水的水轮,通过对水轮这一与农事紧密相关事物的描述,自然引出后续对水轮功用、特点以及背后所反映的生产方式等内容的吟咏。以水轮起兴,使诗歌从对水轮外在形象的描写,转到对其蕴含意义的探讨。
3. 分段赏析
“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者营”,描绘出一个孤独的水轮在运转,引动着寒凉的水,诗人推测这大概是农民为灌溉而营造的。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水轮的形象以及其与农事的关联。“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进一步刻画水轮的运转状态。它随着水流转动,速度自然加快,升到高处后又将水倾泄而出。此联通过对水轮动态的细致描写,展现了水轮巧妙的灌溉原理。“利才畎浍间,功欲霖雨并”,阐述水轮的功用。它的效益虽只体现在田间的小沟渠,但发挥的作用却可与甘霖降雨相提并论,高度赞扬了水轮对农业灌溉的重要意义。“不学假混沌,亡机抱瓮罂”,诗人表明水轮不像那些佯装混沌、舍弃机械而抱着瓦罐汲水的做法。此句运用典故,借对比突出水轮这种先进灌溉工具的优势,体现了对先进生产方式的认可,也暗示了对社会进步的追求。
4. 作品点评
在现存宋代文献里,这首诗颇为独特,它罕见地详尽记录了筒车的运作原理,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学依据。诗中“无乃农自营”等语句,从侧面映射出北宋时期民间自发改良生产工具的社会风貌。
上一篇:宋·周端臣《虚堂》
下一篇:宋·王千秋《瑞鹤仙·征鸿翻塞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