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海沸兮争战苦":天下沸腾啊争战何其残酷,
"风云愁兮会龙虎":风云悲愁啊龙虎在此相会。
# 龙虎:喻刘邦和项羽。
"四百年汉欲开基":四百年汉朝即将奠定基业,
# 开基:开国。,四百年:从刘邦称帝至东汉灭亡,凡四百二十六年。此举其成数。
"项庄一剑何虚舞":项庄的一剑何其徒劳空舞。
"殊不知人心去暴秦":却不知人心早已背离暴秦,
"天意归明主":天命注定要归属贤明君主。
# 明主:指汉高祖刘邦。
"项王足底踏汉土":项王脚下已踏上汉家土地,
"席上相看浑未悟":宴席上相看却全然未醒悟。
# 浑:全。
唐代诗人
王毂(?~?),唐代诗人。字虚中,自号临沂子,宜春(今属江西)人。乾宁五年登进士第,历国子博士,后以尚书郎中致仕。为人尚节气,轻财重义,为乡里所称。王毂因歌诗享有盛名,尤长于乐府,多寄寓比兴之作。其未第时所作《玉树曲》在当时广泛传播。著有《王毂诗集》《历代忠臣临老不变图》。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以“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为载体,描绘秦末战乱的残酷图景,并借项庄舞剑的徒劳、项羽错失良机的短视,揭示“人心去暴秦,天意归明主”的历史规律——民心向背与天命所归共同促成汉朝开基,而非个人武力所能逆转。诗中既展现了战争的惨烈与历史变革的必然性,亦通过“天意归明主”的论断,寄寓对贤明政治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历史走向的深刻思考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冀望,将个人感慨与历史哲学熔于一炉。
2.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全诗以楚汉相争的“鸿门宴”影射晚唐战乱频仍、藩镇割据的现实,如“项王足底踏汉土,席上相看浑未悟”借项羽的政治短视,暗讽晚唐统治者对局势的麻木,将历史教训与现实关怀紧密结合。对比:“四百年汉欲开基”与“项庄一剑何虚舞”形成对比,前者强调历史趋势的不可逆转,后者以反问指出武力刺杀的徒劳,融入议论点明“天命在汉”的必然性;“人心去暴秦”与“天意归明主”则通过因果论证,将民心向背与天命观结合,深化历史规律的阐释。象征:首联“寰海沸兮争战苦,风云愁兮会龙虎”以“寰海沸”象征天下大乱,“风云愁”“龙虎会”象征刘项对峙的紧张局势,通过自然景象的拟人化(“风云愁”),渲染战争的压抑氛围,为历史事件赋予悲壮的史诗色彩。
3. 分段赏析
“寰海沸兮争战苦,风云愁兮会龙虎”:首联以夸张的比喻与象征起笔,“寰海沸”将天下大乱比作沸腾的海洋,极言战争的激烈与民生疾苦;“风云愁”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暗合“龙虎会”(刘项对峙)的紧张局势,既点出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又为全诗奠定沉郁苍凉的基调,展现诗人对战争残酷的直观感受。“四百年汉欲开基,项庄一剑何虚舞”:颔联转入历史规律的议论,“四百年汉”预言汉朝的长久基业,暗合“天命有归”的史观;“何虚舞”以反问强调项庄刺杀的徒劳,将个人武力与历史趋势对比,指出项羽逆势而为的必然失败,语言冷峻,充满历史洞察力。“殊不知人心去暴秦,天意归明主”:颈联直陈历史本质,“人心去暴秦”从民本思想出发,指出秦朝暴政导致民心向背;“天意归明主”则融入天命观,将刘邦的胜利归于“天命”,二者结合,说明历史走向是民意与天命的共同结果,为项羽的失败提供深层原因,议论中见深刻史识。“项王足底踏汉土,席上相看浑未悟”:尾联以细节描写收束,“足底踏汉土”写项羽占据优势却浑然不觉,“席上未悟”直指其刚愎自用的性格缺——虽坐拥杀刘邦的良机,却因傲慢短视错失,最终导致霸业凋零。此句以小见大,通过宴会场景的定格,暗示历史转折的微妙与人物命运的必然,余味深长。
上一篇:唐·岑参《宿铁关西馆》
下一篇:唐·李煜《菩萨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