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汗踏成泥":马汗落地踏成稀泥,
"朝驰几万蹄":清晨驰过几万马蹄。
"雪中行地角":雪中来到大地边缘,
# 地角:地之角,地的尽头,形容已走至西边极远处。
"火处宿天倪":靠近火山宿昔天际。
# 天倪:自然的分际。《庄子·齐物论》:“何谓和之以天倪?”郭象注:“天倪者,自然之分也。”唐王维《座上走笔赠薛璩慕容损》诗:“君徒视人文,吾固和天倪。”诗中指天边。唐高适《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诗:“遥见林虑山,苍苍戛天倪。”,火处:火山。一说为灯火通明处。
"塞迥心常怯":边塞遥遥心常畏怯,
# 迥:远。
"乡遥梦亦迷":故乡万里归梦迷迷。
"那知故园月":谁知今夜故乡明月,
# 那知:哪知。
"也到铁关西":随我来到铁关以西。
# 铁关:即铁门关,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在焉耆以西五十里,为一长长的石峡,两崖壁立,其口有门,色如铁,形势险要。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思乡诗。描绘了诗人寄宿铁关西馆时,白日马行的艰辛、夜宿边塞的孤寂,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借边塞的偏远环境与故乡明月等景象,体现了诗人作为军人身处边境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映衬:正衬,“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塞迥”描绘出塞外的辽阔荒远,是客观环境;“心常怯”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胆怯。以塞外的荒远辽阔这一环境特点,映衬出诗人初到边塞时内心的畏惧与不适应,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身处陌生环境的心境。细节描写:“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细致刻画马出汗把路踏成泥,清晨马蹄疾驰的情景,以马的状态这一细节,生动展现出行军的急促与艰辛。渲染:“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通过描绘在雪中行至大地尽头,在有火处宿于天际的景象,渲染出塞外环境的荒寒、偏远,强化了诗人身处塞外的孤寂之感。对比:“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雪中”的寒冷与“火处”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塞外环境的恶劣以及诗人处境的艰难。烘托:“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以故乡之月照到铁关西来烘托诗人的思乡之情,明月这一意象使思乡之情更浓郁、深沉。
3. 分段赏析
首联:“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诗人选取战马汗水落地又踏成泥水这一独特细节,生动地描绘出清晨行军的急促。“朝驰”点明时间是清晨,“几万蹄”则从侧面展现出行军路程之远。仅从马蹄着笔,便将赴边将士行军的急切和艰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特写镜头一般,渲染出紧张急促的氛围,为全诗奠定基调。从语言上看,用词精准,生动形象,“踏成泥”将马行的动态与环境的泥泞展现得真实可感。在表达技巧上,运用细节描写,以小见大,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高超的表现力。颔联:“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地角”“天倪”极力形容边塞的遥远荒僻,“雪中”与“火处”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行军途中气候变化的巨大差异。“行”与“宿”概括了行军途中单调而艰苦的生活,“行”的漫长与“宿”的短暂形成对比,进一步强调出行军的艰辛。此联从景物描写角度,勾勒出一幅塞外行军图,展现出边塞环境的恶劣,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在这样环境中的孤寂与艰辛。在表达技巧上,运用对比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为后文抒情做铺垫。颈联:“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塞迥”承接上文对边塞遥远的描写,是触动诗人情思的客观因素;“乡遥”则直接点明家乡的遥远。“心怯”细腻地描绘出初出边塞的诗人对陌生环境的畏惧;“梦迷”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魂牵梦绕却又难以归去的迷茫心境。这两句直接抒情,将诗人身处边塞的复杂情感真切地展现出来,从内容主题上深化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与对边塞环境的不适之感。尾联:“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此句照应诗题,以独特的视角,不直接写自己望月思乡,而是反写故乡的明月有情,伴随自己来到铁关西。通过这一虚写,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从表达技巧上看,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以明月这一意象寄托情思,使诗歌韵味悠长,余味无穷,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此诗叙写塞上行军历程,从清晨到夜幕降临,步步紧扣“宿”这一主题。既有细腻的细节刻画,又有对场景的整体勾勒。关于思乡之情的表达,既有着直白的表露,又借助景物加以烘托渲染,呈现得鲜活而又意味深长。全诗共八句,前六句着重展现出发时的情状与心境,直至末尾才借景物委婉透出“宿”意,在结构布局上独具匠心。
# 五、六胜三、四,以有议论而自然。末句爽逸之甚。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嘉州喜用“梦”字,往往入妙。如“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梦魂知忆处,无夜不京华”。至“乡遥梦亦迷”,愈出愈奇矣。
明李沂《唐诗援》
# 首句突然。次联申说雪中,是加一倍法。五。六言不止今夕,亦是加一倍法。
清屈复《唐诗成法》
# 冯班:方君专重议论,何也?诗用议论,则意尽言中,无余味,宜戒之。议论极是诗病。冯舒:第四句不解。何义门:第二以“朝”字映出“宿”宇。结句极凄凉,却不败意。纪昀:“倪”,端倪也,犹俗语天尽头耳。六句沉着。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上一篇:唐·刘禹锡《金陵怀古》
下一篇:唐·王毂《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