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yáng
·
·
shān
huái
怀

朝代:元作者:张养浩浏览量:2
shān
ē
páng
dāng
shí
shē
chǐ
jīn
chù
zhǐ
jiàn
cǎo
xiāo
shū
shuǐ
yíng
zhì
jīn
hèn
yān
shù
liè
guó
zhōu
qín
hàn
chǔ
yíng
dōu
biàn
zuò
liǎo
shū
dōu
biàn
zuò
liǎo

译文

站在骊山上我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只见衰草萧疏,水波旋绕。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想想)自周、齐、秦、汉、楚等国至今,那些战胜了的国家,都化作为了土;那些战败了的国家,也都化作为了土。

逐句剖析

"骊山四顾":站在骊山上我四处张望,

# 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杜牧《阿宫殿》:“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一炬":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

# 一炬:指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引兵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杜牧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之叹息。,阿房:阿房宫,秦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阿房村。《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两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又《史记·秦始皇本纪》:“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当时奢侈今何处":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

"只见草萧疏":只见衰草萧疏,

"水萦纡":水波旋绕。

# 萦纡:形容水流回旋迂曲的样子。

"至今遗恨迷烟树":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

"列国周齐秦汉楚":(想想)自周、齐、秦、汉、楚等国至今,

# 列国:各国,即周、齐、秦、汉、楚。

"赢":那些战胜了的国家,

"都变做了土":都化作为了土;

"输":那些战败了的国家,

"都变做了土":也都化作为了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坡羊·骊山怀古》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创作的一首散曲小令。此曲以骊山为背景,追忆秦阿房宫的兴废,从极盛而衰的历史变迁中,引发对世事无常和人生兴亡的深切感慨。作品以登高远眺起笔,写骊山空寂、阿房宫焚毁,借古讽今,抒发对奢华虚荣的否定态度。全篇用词凝练,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通过对“赢”“输”皆归黄土的描写,深刻表现了盛衰无常的历史主题。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历史沧桑感和现实批判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

张养浩(1269?~1329),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字希孟,号齐东野人,别号顺庵,晚号云庄老人,谥文忠,济南(今属山东)人。早年荐为东平学正,历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因上疏触怒英宗,遂辞官归隐。天历二年关中大旱,起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积劳而病卒于任所。张养浩与元明善、曹元用齐名,号称山东“三俊”。其诗多写民生疾苦,诗风颇受散曲影响,通俗晓畅,风致潇洒。散曲风格豪宕放旷,超逸雄浑,时有清丽俊爽之气。其以散曲反映社会重大主题,提高了散曲的社会功能。代表作品有《山坡羊·潼关怀古》。有政论集《三事忠告》,诗文集《归田类稿》,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阿房宫随之被焚。元代文人张养浩途经骊山,触景生情,遂写下小令《中吕·山坡羊·骊山怀古》。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题材的散曲小令,借骊山荒草萦水、阿房宫焚毁后的残迹景象,写出了历代王朝兴衰皆归于尘土的历史虚无,揭示了封建统治者争权奢靡终致覆灭的历史教训,抒发了世事无常、徒增悲叹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古伤今:“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这里以项羽焚毁阿房宫的史实为切入点,揭示了秦朝极盛时的奢靡场景,暗喻历代王朝因挥霍无度招致灭亡的共性。通过“今何处”的诘问,将历史废墟与现实关联,暗示当今统治者重蹈覆辙却浑然不觉,批判当朝的腐败。

3. 分段赏析

开篇三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诗人纵目四望骊山,追忆往昔,这里曾是秦朝宫苑所在,如今却只余断垣残壁。当年金碧辉煌、极尽奢华的宫殿,早已在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无处可寻。一个“今何处”的反问,突出了时过境迁、人世变幻的无常与沧桑,引出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昔日盛景已随风而去,眼前只有杂草稀疏、水流迂回,一片荒凉之景,越发衬托出诗人怀古而生的悲怆之情。“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二句写道:秦亡的悲剧,已随着时光的流逝隐入烟树迷蒙的远山中。诗人借此指出,自周而秦、由汉至楚,兴亡成败似乎早已成为历史的宿命,代代更替之中,没有哪一个政权能免于覆灭之局。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总结,更是对当下现实的讽刺和提醒。诗人对元代统治者的奢靡无度、对历史教训的漠视,表达出深深忧虑。结尾“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二句,通过对胜败皆归尘土的描写,道出无论成王败寇,最终都难逃归于寂灭的命运。这里不仅是对历史兴亡规律的冷静揭示,也饱含着对封建帝王穷奢极欲的批判与否定。这种富有哲理意味的收束,既延续了杜牧“楚人一炬”的历史反思,也使全篇意蕴更为深沉有力。

4. 作品点评

这首小令则是从王朝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揭示封建君主无论成败,终究难逃覆灭的命运。作者辛辣地批判了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展开的残酷厮杀与焚烧,以及夺得政权后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的行为。虽不及《潼关怀古》那般思想深邃,但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某种必然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触景伤怀,感情痛切,风格沉郁。以史为证,用言简意赅的警句收尾,发人深省。

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邓元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贯云石《殿前欢·楚怀王》

下一篇:元·王实甫《长亭送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