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菱人语隔秋烟":采菱姑娘的笑语透过了清秋的薄雾,
# 秋烟:笼罩在水上的如烟轻雾。
"波静如横练":湖面风平浪静,像白色的素绢平铺。
# 练:白色的绢绸。
"入手风光莫流转":到手的美好风光可别虚负,
# 流转:迁延变化。此句语本杜甫《曲江》的诗句:“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入手:到来。
"共留连":我在湖上久久留恋,不肯离去,
# 留连:留恋而徘徊不去。
"画船一笑春风面":相交而过的画船上,佳人对我嫣然一笑,是那样的娇妩。
"江山信美":江山确实美如画图,
# 信美:确实美。,江山:“江山”二句:语本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终非吾土":可惜毕竟不是我的家乡,
"问何日是归年":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土?
元代文学家
王恽(1227~1304),元代文学家。字仲谋,号秋涧,卫州汲县(今河南卫辉)人。中统年间入仕,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卒赠翰林学士承旨,谥文定。王恽与王博文、王旭齐名,其各类诗体均有涉及。其诗受元好问影响极深,崇尚气骨风神,推崇唐诗气象,主张“温醇典雅”“平淡而又含蓄,雍容而不迫切”。其词清丽雅正,平易通达,风格接近苏轼、辛弃疾。清末况周颐《蕙风词话》称赞其词“清浑超逸,近两宋风格”。诗歌作品有《侠义行》《长庆行》《燕城书事》等。有《秋涧先生大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通过描绘了秋日湖面上采菱人隔烟相语的朦胧图景、波平如镜的湖光水色,以及画船中人与自然相融的欢笑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光的由衷赞叹,更以“终非吾土”的喟叹流露出漂泊游子深沉的故园之思。
2. 写作手法
对比:“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两句中,朦胧的“隔秋烟”与明晰的“横练”对比,“人语”与“波静”又形成一组对比,在这两句中富含诗情画意。
3. 分段赏析
开篇“采菱人语隔秋烟”以声绘境,采菱女的吴歌穿越晨雾,与“波静如横练”的视觉画面形成多维交织。诗人泛舟湖中,但见水天相映,波纹不兴,澄波似素绢舒展。“横练”之喻既状水面平展如绸缎,又暗含秋光潋滟的质感,与远景中朦胧的菱歌形成虚实相生之趣。两句间“秋烟”的氤氲与“横练”的清朗构成空间纵深,人语的生动与波静的寂寥形成听觉对照,短短十四字竟蕴三重意境层次。“入手风光莫流转”语出杜甫“传语风光共流转”,却翻出新意。当画舫穿过秋雾轻纱,与采菱女迎面相逢时,这句赞叹便有了双重时空维度——既是对眼前景致的流连,亦暗含对永恒之美的渴求。“共留连”三字如转轴拨弦,既承续前文对自然风物的沉醉,又开启下文人情互动的佳境。画船中佳人“春风面”的嫣然一笑,恰似王维“隔花人不见”的含蓄,将江南水乡的温婉凝成永恒画面。结句“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陡转,化用王粲登楼之叹,却比原作更添时空纵深。诗人以“信美”肯定江南风物,又以“终非”否定精神归属,这种矛盾修辞法比直抒胸臆更具震撼力。末句“问何日是归年”叠用杜甫成句,却非简单蹈袭:前有“画船一笑”的沉醉铺垫,后有“波静如练”的永恒意象,此刻乡愁已化作时空悖论——愈是沉溺江南之美,愈显故园之远。三重时空在“秋烟”中交叠:采菱女的当下欢愉、诗人客居的现时怅惘、故园的往昔追忆,共同构成游子精神世界的三棱镜。
4. 作品点评
本词作为元代散曲,其句式结构遵循近体诗的平仄规范,这一特征使清代朱彝尊在编纂《词综》时将其归入词体范畴。考察曲体演变史可见,部分源自宋词嬗变的曲牌确实存在词曲交融现象,刘熙载在《艺概》中提出的“词以文言,曲以声传”理论恰可诠释这种文体双重性。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文人常以填词法度创作散曲,这种创作惯性导致文本形态的边界模糊。然而从文本本体论角度考察,《平湖乐》末句“问”字作为典型衬字的使用,不仅符合散曲“以俗为美”的声律特征,更可见作者在创作实践中对散曲体性的自觉把握。这种文辞与声律的双重观照,恰是元代文人“以词为曲”创作的表现。
# 本曲前五句全用赋法铺陈他乡之美,后三句以议论抒写自己内心思乡之苦。乐景哀情,相反相成,谋篇布局,深得王粲《登楼赋》之神思,故艺术感染力强。
现代中华诗词学会理事贺新辉《元曲鉴赏辞典》
上一篇:元·吴西逸《清江引·秋居》
下一篇:元·张养浩《折桂令·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