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飞镜谁磨":那一轮高飞在天空的明镜,是谁磨制出来的呀?
# 飞镜:比喻中秋之月。
"照彻乾坤":它照遍了天地,
"印透山河":照遍了整个山河。
"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
# 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
"洗秋空银汉无波":洗过一般明净的秋夜天空里,银河平静地流淌,看不到波澜,
# 银汉:天河。
"比常夜清光更多":这月亮比平时放射出更多的清辉,
"尽无碍桂影婆娑":桂树的影子在舞动,人可以清晰无碍地看到。
# 婆娑:形容桂树的影子舞动。,桂:指传说中月中的桂树。
"老子高歌":我不由得高声歌唱,
"为问嫦娥":问嫦娥仙子,
# 嫦娥:传说中月官里的仙女。
"良夜恹恹":在这美好的夜晚,
# 恹恹:精神萎靡的样子。
"不醉如何":怎能不图一醉呢?
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
张养浩(1269?~1329),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字希孟,号齐东野人,别号顺庵,晚号云庄老人,谥文忠,济南(今属山东)人。早年荐为东平学正,历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因上疏触怒英宗,遂辞官归隐。天历二年关中大旱,起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积劳而病卒于任所。张养浩与元明善、曹元用齐名,号称山东“三俊”。其诗多写民生疾苦,诗风颇受散曲影响,通俗晓畅,风致潇洒。散曲风格豪宕放旷,超逸雄浑,时有清丽俊爽之气。其以散曲反映社会重大主题,提高了散曲的社会功能。代表作品有《山坡羊·潼关怀古》。有政论集《三事忠告》,诗文集《归田类稿》,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通过描绘中秋夜空澄明如洗的月色,写出了月光在天地间流转浸染的动态美感,表达了游子在佳节独处时借清辉寄情、欲与天地同醉的浪漫情思。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通过对“一轮飞镜”的中秋之月的实写,以及“为问嫦娥”中对嫦娥仙子的虚写,虚实相生,意境辽阔旷远。用典:诗的尾句“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巧用"嫦娥"的典故,原典源自《淮南子》中嫦娥窃药奔月的传说,历代诗词多借其孤寂形象寄托遗世独立之思。作者在此以“为问嫦娥”的醉态发问,既延续了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浪漫想象,又通过“良夜恹恹”的拟人化表达,将月宫仙子的永恒存在与人间宦海浮沉的疲惫感相对照,流露出对自然永恒与世事无常的哲学思考。比喻:本词以“一轮飞镜谁磨”开篇,将中秋明月比作“飞镜”,既凸显了月亮的圆润皎洁,又暗含其清冷孤高之态。这一比喻不仅赋予月亮动态的视觉美感(“飞”字暗示其悬空流转的轻盈),更以“谁磨”的疑问引发联想,将自然之景升华为匠人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暗示月光的澄澈无瑕是天地灵气的凝结。后文“玉露泠泠”则以露水的清凉质感隐喻秋夜的静谧,而“桂影婆娑”更将月光下的桂树投影拟作舞动的精灵,使静态的月色与动态的树影交织,形成虚实相生的意境。反问:词中两处反问贯穿始终,形成情感的递进与升华。首句“一轮飞镜谁磨”以疑问开篇,表面上探寻明月的成因,实则暗含对自然造化的惊叹与敬畏。这一反问打破常规写景的平铺直叙,以对话式的口吻拉近读者与月光的距离,使人在沉吟中感受到作者对澄澈月色的沉醉。结尾“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则转为直抒胸臆的反诘,将前文对月色的铺陈收束于豪放不羁的醉意之中。通过“不醉如何”的强烈诘问,作者将月下独酌的孤寂转化为对现世欢愉的珍视,既呼应了前文“洗秋空银汉无波”的纯净之境,又暗含对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思考。两处反问一隐一显,既强化了词句的节奏感,又深化了情感的层次。触景生情:全词遵循“触景生情”的经典结构,前六句极写中秋月色之清朗:从“照彻乾坤”的广袤到“印透山河”的深邃,从“玉露泠泠”的澄净到“桂影婆娑”的灵动,层层渲染出超凡脱俗的意境。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捕捉月光下露珠的晶莹、银河的静谧与桂影的摇曳,将自然之景提炼为纯粹的美学意象。后四句骤然转入抒情,借“老子高歌”的狂放姿态与“为问嫦娥”的奇幻对话,将月下独酌的孤寂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叩问。触景生情的转折点在于“比常夜清光更多”一句——月光越是皎洁,越反衬出人间浮沉的黯淡;桂影越是婆娑,越凸显个体生命的渺小。最终,作者以“不醉如何”的醉意消解了时空的界限,在月色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间达成微妙的和解。
3. 分段赏析
“一轮飞镜谁磨”:首句以“飞镜”喻月,既呼应中秋圆月的形态,又暗含动态之美(“飞”字赋予月光流动感)。反问“谁磨”将月亮拟人化,仿佛是能工巧匠精心雕琢而成,既凸显月色的澄澈无瑕,又暗含对自然造化的惊叹。此句以简洁的比喻和设问开篇,奠定了全曲清丽脱俗的基调,与后文对月光的铺陈形成呼应。“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照彻”与“印透”以递进式动词强化月光的无所不至。“照彻”强调光芒的穿透力,如日照山河般宏阔;“印透”则转为细腻的渗透感,似月光如水墨般渗入山河肌理。二者结合,既展现月光的广袤(天地覆盖),又体现其柔美(山河浸润),形成空间与质感的立体画面。此句跳出传统“望月”的视角,以月光为媒介,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玉露”以玉质喻露水,突出中秋夜露的清凉纯净;“泠泠”叠字强化听觉上的清冽感,仿佛露珠坠地的细微声响。“洗秋空”将月光拟作流水,涤荡天宇,使银河(“银汉”)褪去波涛般的繁星,归于平静。此句通过视听通感,将月光的净化作用具象化,营造出空灵澄澈的意境,暗含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比常夜清光更多”以对比凸显中秋月色的独特,既呼应首句“飞镜”的圆润,又暗示此时月华的饱满丰盈。“无碍桂影婆娑”则通过桂树影子的摇曳,侧面烘托月光的通透——光影交织而无遮蔽,形成明暗相生的动态美感。此句以“有光”与“无碍”的矛盾统一,展现自然之道的和谐。“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老子”自称凸显疏狂洒脱的文人意态,与“高歌”动作形成反差,打破传统中秋词作的婉约格调。“为问嫦娥”将视角从人间转向月宫,借神话人物抒发现实情感:嫦娥的“良夜恹恹”暗喻人间对圆满的渴求与孤独的永恒矛盾,而“不醉如何”的诘问,则以醉态消解时空界限,表达对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哲思。此句以豪放收尾,升华全曲意境。
4. 作品点评
《折桂令·中秋》属元代散曲体裁中的咏月作品,全篇以中秋明月为核心意象,着重表现月色的清莹通透之态。作品采用多角度铺陈手法,通过云影流转、光华漫洒等艺术化呈现,营造出空明澄澈的超然意境。结句借向月宫仙子发问的独特方式,传递出作者在良辰美景中纵情抒怀的雅趣。全篇遵循由景入情的章法布局,前七句专注描摹月夜奇观,后两句转入主观情思,形成情景交融的完整结构。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化用典故不着痕迹,如"水晶宫殿"等意象既暗含传统神话元素,又通过新颖的艺术处理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
# 此曲风格乐天放旷,与诗词中月下饮酒多写愁怨或相思迥异,正元曲本色也。
不详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义山《元曲鉴赏辞典》
下一篇:元·张养浩《雁儿落兼得胜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