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常时为功名惹是非":从前为了追求功名招惹是非,
"如今对山水忘名利":现在面对山水忘却了名利;
"往常时趁鸡声赴早朝":从前趁着鸡叫就去上朝,
"如今近晌午犹然睡":现在快到中午还在睡觉。
"往常时秉笏立丹墀":从前手持笏板站立在宫殿前的台阶上,
# 丹墀:皇帝殿前的台阶。,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可用以记事备忘。
"如今把菊向东离":现在像陶渊明一样在东篱下赏菊;
# 如今把菊向东离:此句是借陶潜《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意,表示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往常时俯仰承极贵":从前对权贵卑躬屈膝,
"如今逍遥谒故知":现在自由自在地去拜访老朋友;
"往常时狂痴":从前狂妄无知,
# 往常时狂痴:过去头脑痴傻。
"险犯着笞杖徒流罪":险些犯下笞刑、杖刑、徒刑、流刑等罪行;
# 徒:流放。,杖:用棍子打。,笞:用竹板打。
"如今便宜":现在很是惬意,
"课会风花雪月题":吟风弄月,以风花雪月为题材写诗。
# 课:先拟定题目然后按题作文。
"云来山更佳":云飘来的时候山景更美,
"云去山如画":云散去的时候山像一幅画。
"山因云晦明":山因为云的有无而或暗或明,
"云共山高下":云与山相互映衬,忽高忽低。
"倚仗立云沙":拄着手杖站在云雾弥漫的沙滩上,
"回首见山家":回头看见山中的人家,
"野鹿眠山草":野鹿在山间的草地上睡觉,
"山猿戏野花":山猿在野花间嬉戏。
"云霞":云霞啊,
"我爱山无价":我爱这价值无法估量的山。
"看时行踏":边走边看,
"云山也爱咱":云山好像也喜爱我。
"抖擞了元亮尘":抖落像陶渊明身上沾染的尘世之尘,
"分付了苏卿印":放下像苏武那样的官印;
"喜西风范蠡舟":像范蠡一样喜欢在秋风中乘舟归隐,
"任雪满潘安鬓":任凭像潘安那样两鬓斑白。
"乞得自由身":求得自由的身躯,
"且作太平民":暂且做个太平的百姓;
"酒吸华峰月":在华山的峰巅月下饮酒,
"诗吟泺水春":在泺水之畔吟春景写诗。
"而今":如今,
"识破东华梦":看透了在京城追求功名利禄的虚幻梦;
"红裙":歌女啊,
"休歌南浦云":不要再唱送别的曲子。
"三十年一梦惊":三十年如一场梦惊醒,
"财与气消磨尽":财富和意气都消磨殆尽。
"把当年花月心":把当年对花月的喜爱之心,
"都变做了今日山林兴":都变成了如今对山林的兴致。
"早是不能行":早就不能行走,
"那更鬓星星":更何况两鬓斑白。
"镜里常嗟叹":在镜子里常常叹息,
"人前强打撑":人前勉强支撑。
"歌声":歌声,
"积渐的无心听":渐渐地没有心思去听;
"多情":多情的人,
"你频来待怎生":你频频前来该怎么办呢?
"自高悬神武冠":自己高高悬挂起神武的帽子,
"身无事心无患":身体无事心里无患。
"对风花雪月吟":对着风花雪月吟诗,
"有笔砚琴书伴":有笔砚琴书相伴。
"梦境儿也清安":梦境也清静安详,
"俗势利不相关":与世俗的势利无关,
"由他傀儡棚头闹":任凭傀儡在棚子里吵闹,
"且向昆仑顶上看":我且到昆仑山顶上去看。
"云山":云山,
"隔断红尘岸":隔断了红尘的岸边;
"游观":游玩观赏,
"壶中天地宽":壶中有广阔的天地。
"也不学严子陵七里滩":也不学习严子陵在七里滩,
"也不学姜太公磻溪岸":也不学习姜太公在磻溪岸,
"也不学贺知章乞监湖":也不学习贺知章乞讨鉴湖,
"也不学柳子厚游南间":也不学习柳子厚游览南涧。
"俺住云水屋三间":我住在云水环绕的屋子三间,
"风月竹千竿":有清风明月和千竿翠竹。
"一任傀儡棚中闹":任凭傀儡在棚子里吵闹,
"且向昆仑顶上看":我且到昆仑山顶上去看。
"身安":身体平安,
"倒大来无忧患":完全没有忧患;
"游观":游玩观赏,
"壶中天地宽":壶中有广阔的天地。
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
张养浩(1269?~1329),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字希孟,号齐东野人,别号顺庵,晚号云庄老人,谥文忠,济南(今属山东)人。早年荐为东平学正,历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因上疏触怒英宗,遂辞官归隐。天历二年关中大旱,起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积劳而病卒于任所。张养浩与元明善、曹元用齐名,号称山东“三俊”。其诗多写民生疾苦,诗风颇受散曲影响,通俗晓畅,风致潇洒。散曲风格豪宕放旷,超逸雄浑,时有清丽俊爽之气。其以散曲反映社会重大主题,提高了散曲的社会功能。代表作品有《山坡羊·潼关怀古》。有政论集《三事忠告》,诗文集《归田类稿》,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为题材的散曲。通过往昔与当下生活的对照,往昔为功名迎合权贵,险遭刑罚,如今归隐山水,逍遥自在,突出对归隐生活的赞美。对云山景色的描写,表达对自然的钟情。作者表明不模仿古人归隐模式,坚守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身心的安适,反映出对尘世喧嚣的超脱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对比:“人情薄似云”揭露世态炎凉,人与人之间的虚伪淡薄;“风景疾如箭”感叹时光飞逝(如“光阴似箭”),二者对比突出仕途生涯的虚无,人情不可靠,年华易消逝,功名终究是空幻。
3. 分段赏析
“往常时为功名惹是非,如今对山水忘名利;往常时趁鸡声赴早朝,如今近晌午犹然睡”:此句通过今昔对比,鲜明地展现了作者生活的巨大转变。过去为了功名而陷入是非纷争,如今却能在山水间忘却名利;过去要早早起床去上早朝,如今却能悠闲地睡到晌午。这种对比突出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往常时秉笏立丹墀,如今把菊向东离;往常时俯仰承极贵,如今逍遥谒故知”:进一步详细描述了作者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状态。过去手持笏板站在朝堂上,承受着极高的尊贵,如今却能拿着菊花走向东篱,逍遥地拜访老朋友。这些描写生动地体现了作者从官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享受自由生活的惬意。“往常时狂痴,险犯着笞杖徒流罪;如今便宜,课会风花雪月题。”过去轻狂痴傻差点获罪,现在享受题咏风花雪月的自在。“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此句描绘了云山的美景,云来了山更美,云去了山如画,山因为云而或明或暗,云和山或高或低。通过对云山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林生活画面,作者拄着拐杖站在云雾缭绕的沙地,回头看见山中的人家,野鹿在山草上睡觉,山猿在野花间嬉戏。这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与作者过去官场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喜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云山的热爱之情,云霞美丽,山无价,作者在欣赏云山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云山对自己的喜爱。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体现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抖擞了元亮尘,分付了苏卿印;喜西风范蠡舟,任雪满潘安鬓”:此句借用多个历史典故,表达了作者摆脱世俗束缚、追求自由的心境。作者摆脱了陶渊明的世俗尘埃,交还了苏秦的相印,喜欢西风中范蠡的小船,任凭雪花落满潘安的鬓发。这些典故的运用,丰富了曲子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乞得自由身,且作太平民;酒吸华峰月,诗吟泺水春”:此句表达了作者求得自由之身后的生活状态,他暂且做太平的百姓,饮酒汲取华山的月光,吟诗赞美泺水的春天。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与作者过去官场的忙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享受。“而今,识破东华梦;红裙,休歌南浦云”:此句表达了作者看破了东华的美梦,不再留恋过去的繁华。红裙女子不要再唱南浦的云,暗示作者已经告别了过去的生活,开始了新的生活。“三十年一梦惊,财与气消磨尽。把当年花月心,都变做了今日山林兴”:此句回顾了作者过去的三十年,如同一场梦惊醒,财富和意气都消磨殆尽,把当年对花月的喜爱之心,都变成了如今对山林的兴致。这种转变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早是不能行,那更鬓星星。镜里常嗟叹,人前强打撑”:此句表达了作者因为身体原因不能行走,再加上两鬓斑白,内心常常叹息,但在人前却要勉强支撑。这种无奈和感慨,反映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身体衰老的无奈。“歌声,积渐的无心听;多情,你频来待怎生”:此句表达了作者对歌声和多情之人的态度,歌声渐渐地没有心思去听,多情的人频频前来该怎么办呢?这种冷漠的态度,体现了作者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自高悬神武冠,身无事心无患。对风花雪月吟,有笔砚琴书伴”:此句描绘了作者现在的生活状态,他高高悬挂起神武的帽子,身体无事心里无患,对着风花雪月吟诗,有笔砚琴书相伴。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享受。“梦境儿也清安,俗势利不相关,由他傀儡棚头闹,且向昆仑顶上看”:此句表达了作者对梦境和世俗的态度,梦境清静安详,与世俗的势利无关,任凭傀儡在棚子里吵闹,他且到昆仑山顶上去看。这种超脱世俗的态度,体现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云山,隔断红尘岸;游观,壶中天地宽”:此句总结了作者对云山和游玩观赏的看法,云山隔断了红尘的岸边,游玩观赏,壶中有广阔的天地。这种观点体现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也不学严子陵七里滩,也不学姜太公磻溪岸,也不学贺知章乞鉴湖,也不学柳子厚游南涧”:此句表明作者不学习历史上那些隐居的人物,他要走自己的路,体现出他对自由生活的独特追求。“俺住云水屋三间,风月竹千竿。一任傀儡棚中闹,且向昆仑顶上看”:此句描绘了作者的居住环境和他对世俗的态度,他住在云水环绕的屋子三间,有清风明月和千竿翠竹,任凭傀儡在棚子里吵闹,他且到昆仑山顶上去看。这种生活状态体现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享受和对自然的热爱。“身安,倒大来无忧患;游观,壶中天地宽”,诗人总结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他认为,只要身心安适,就能远离忧患;只要心境开阔,就能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无限的天地。这既是对自己归隐生活的肯定,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深刻领悟和体悟。
上一篇:元·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下一篇:元·关汉卿《大德歌·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