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当门酒肆":绿色的树木对着门口的酒馆,
# 酒肆:酒店。肆,商店。
"红妆映水鬟儿":盛装的女子临水映照身影。
# 鬟儿:少女的一种发型,梳成两个环形发髻。,红妆:盛妆的美女或美女的盛妆。
"眼底殷勤座间诗":眼中女子的殷勤让我席间写下诗句。
# 眼底殷勤:眼角边流露出深厚的情意。殷勤,恳切深厚的情意。
"尘埃三五字":尘埃中残留着几个字,
# 尘埃三五字:言过去在座间所题之诗,已为尘埃所封。这里暗用“碧纱笼诗”的故事。王定保《唐摭言·起自寒苦》:“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飨。诸僧厌怠,播至,已饭矣。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播继以二绝句其一曰:‘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杨柳万千丝":杨柳垂下千万条丝缕,
# 杨柳万千丝:喻思念之深。
"记年时曾到此":记得当年曾来过这里。
元代散曲作家
张可久(1280~1350?),元代散曲作家。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移居杭州。延祐末年任绍兴路吏,历桐庐典史、徽州路税务大使等职,后归隐西湖以终。张可久能诗词,尤以散曲知名于世,与散曲作家乔吉并称“张乔”或“乔张”。今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余首,套曲九套。作品风格清雅明丽,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常常熔铸诗词名句。《太和正音谱》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如瑶天笙鹤”。生前曾编定《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四种散曲集,已散佚。今传有《张小山小令》《小山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重游怀旧散曲小令。描绘了诗人重游时眼前的景象,有绿树环绕的酒肆和临水的红妆女子,诗人在席间有感而发写下诗句。借尘埃中的字迹和万千杨柳丝,引发对过去时光的回忆,营造出怀旧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曾经经历的怀念以及时光流逝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红妆映水鬓儿”一句,勾勒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画面:于风景如画的酒店畔,盛装打扮的少女亭亭而立,鬓发轻扬,艳红的裙裾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宛如一幅灵动的美人图。“红妆”既指少女精心装扮的艳丽服饰,也暗喻其娇美容颜,与周遭翠绿的湖光山色形成鲜明的视觉碰撞。浓烈的“红”与清新的“绿”相互映衬,不仅瞬间抓住读者目光,更赋予场景与人物鲜活的生命力,让整个画面跃然纸上,尽显生机与活力。用典:“尘埃三五字”一句,巧妙化用“碧纱笼诗”的经典典故。该典故源自唐代,王播年少贫寒时在寺庙题诗,遭僧人轻视;待其发迹后重返旧地,僧人慌忙用碧纱将他昔日的题诗覆盖,尽显世态炎凉。此处,诗人借古喻今,辛辣地嘲讽了世俗之人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面对落魄者,他们冷眼相待,而一旦对方飞黄腾达,便立刻阿谀奉承,态度转变之大令人不齿。与此同时,诗句也成为诗人的自我写照,道尽自身在仕途上的艰难境遇。多年来,他空有才华却未得重用,在尘世中饱受冷眼,满心的无奈与愤懑皆凝结于这沾染“尘埃”的寥寥数语之中。情景交融:这支曲子行文间尽显清丽婉转,以细腻柔美的笔触勾勒篇章。开篇借景铺陈,营造出悠远意境;收尾处情感收束于景致之中,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二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挚浓烈的情思,寥寥数笔,便将丰富的意蕴、绵长的韵味凝聚其中,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3. 分段赏析
“绿树当门酒肆”以写景开篇,勾勒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翠绿的树木簇拥着酒肆门庭,枝叶间光影斑驳,酒肆在盎然绿意中若隐若现,既点明了生机勃发的时节,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紧接着“红妆映水鬓儿”,一位盛妆少女的倩影跃然纸上——她立于水边,艳丽的衣饰与碧水绿树相映成趣,鬓边钗环轻晃,眉眼含春,在清丽的风景中更显楚楚动人。“红”与“绿”两种浓烈色彩的碰撞,如画卷中泼洒的重彩,不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让场景与人物充满活泼灵动的气息。“眼底殷勤座间诗”一句,将视角转向席间:少女眼角眉梢流淌着盈盈情意,殷勤劝酒间,文人雅士诗兴大发。这一幕恰似李白笔下“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的意境——风光骀荡,酒香袭人,美人浅笑添香,宾客沉醉于杯盏诗行之间,好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春日宴饮图。“尘埃三五字”所指,是墙壁上斑驳的旧题诗痕,岁月如尘,早已将字迹蒙覆。昔日把酒言欢的友人散落天涯,只剩作者独对模糊残句,怅然神伤。此处巧妙化用“碧纱笼诗”的典故:唐代王播年少孤贫,寄身扬州惠昭寺时饱受僧众冷眼,常因斋饭钟声迟响而饿腹;二十余年后,他位极人臣重返故地,却见当年所题诗句已被僧人用碧纱精心裱护。王播感慨题诗“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道尽世态炎凉。作者援引此典,既辛辣讽刺世人以权势论高低、对落魄者轻慢、对显贵者谄媚的势利嘴脸,也借古喻今,倾诉自身仕途失意、壮志难酬,在冷眼与漠视中漂泊的无奈心境。“杨柳万千丝”一句,赋予无情杨柳以有情之意。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脉络中,杨柳常与离情别绪、追忆往昔紧密相连。作者借柳枝柔长纷披、缠绵萦绕的意象,将对旧日时光的眷恋与不舍,尽数编织其中。末句“记年时曾到此”收束全篇,既呼应开篇旧题诗的场景,又以简练笔触勾勒出时光流转的沧桑感,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支曲子行文间尽显清丽婉转,以细腻柔美的笔触勾勒篇章。开篇借景铺陈,营造出悠远意境;收尾处情感收束于景致之中,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二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挚浓烈的情思,寥寥数笔,便将丰富的意蕴、绵长的韵味凝聚其中,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上一篇:元·赵善庆《凭栏人·春日怀古》
下一篇:元·元无名氏《红绣鞋·赠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