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烟着柳禁垣斜":一树树杨柳披拂着新火的轻烟,沿随着官墙透迤蜿蜒,
# 禁垣:皇宫的围墙。,着:一作著。,新烟:古时风俗,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禁火冷食,次日重新生火,故曰新烟。
"杏酪分香俗共夸":杏仁麦粥香气溢散,家家户户互相馈送,一片腾欢。
# 杏酪:传统习俗,在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
"白下有山皆绕郭":都城南京的城郭四周,举目但见无尽的青山,
# 白下:南京的别称。
"清明无客不思家":节逢清明,更令客子无不把家乡深深怀念。
"卞侯墓下迷芳草":看那卞壶祠边春草迷乱,
# 卞侯:卞侯即晋朝的卞壶。他曾任尚书令,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白下。
"卢女门前映落花":莫愁女的故居前已被落花铺满。
# 卢女:即莫愁,古代善歌的女子。
"喜得故人同待诏":幸亏还有馆中诸公共同作伴,
# 待诏:明代翰林院所设官职,主管文件奏疏。此指修史。
"拟沽春酒醉京华":不妨打来美酒痛醉一番。
# 京华:即京都。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诗。描绘了清明时节南京城内外的春意,表达了客居外乡的游子们思念家乡的情景,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因与友人相伴而产生的美好心情,展现出对前途的信心。
2. 写作手法
直接抒情:“清明无客不思家”。此句直截了当地抒发了在清明这个特殊时节,客居他乡之人普遍的思乡之情。没有任何委婉含蓄的修饰,直白地将内心对家乡的思念袒露出来,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浓烈的思乡情绪。反衬:“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尾联表面写诗人因有故人相伴,打算买酒共醉,呈现出一种喜悦、欢快的氛围。但结合全诗来看,诗人内心深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世事的感慨。这里用与友人相聚的“喜”来反衬其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悲”,更凸显出其愁绪之深沉。化用:“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化用巧妙,表意曲折深微。“迷芳草”描绘出芳草如茵、一片凄迷之景,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借萋萋芳草暗藏思归之情。诗人以卞侯墓、卢女门为场景,将芳草的凄迷、落花的飘零与之相融合,墓前草色朦胧,门前花影摇曳,不仅营造出幽冷寂寥的氛围,更借景抒情,通过这充满沧桑感的画面,委婉地抒发了漂泊在外、渴望归乡的复杂心绪,让诗句在化用经典的同时,增添了深邃的情感内涵与独特意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诗的开篇,便勾勒出一幅清明时节独特的画面。“新烟着柳”,细腻地描绘出官墙外垂柳在新烟缭绕下的袅袅风姿,“着”字精妙,将新烟与柳的融合表现得生动自然,仿佛那丝丝柳绿被新烟轻轻笼罩。“杏酪分香”则从嗅觉与民俗的角度入手,人们精心制作的杏酪散发着阵阵香气,在这风俗节日里相互分享夸赞。此联通过对清明时节特有的景物与风俗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热闹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然而,对于客居他乡的诗人而言,这美好的节令风光,却如同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他记忆的闸门,唤起往昔在家乡与家人共度清明的温馨回忆,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颔联:“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白下有山皆绕郭”先点明诗人所处之地金陵,青山环绕城郭,勾勒出金陵城独特的地理风貌,给人以开阔又略带寂寥之感。紧接着“清明无客不思家”,以斩钉截铁的语气。“无客不”这种双重否定的表述,强调了在清明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客居之人思乡的普遍性,诗人自己自然也不例外。全诗直接抒写思乡之情的语句仅此一句,看似直白简单,实则力透纸背。而在这直白的思乡情语之外,诗人着力描绘垂柳、杏酪、青山等众多景物,色彩斑斓,景致如画,这些景物不仅展现了清明时节的美好,却又未让诗人沉醉其中。相反,这些美景在诗人眼中,如同催化剂,更强烈地衬托、引发了他那浓浓的思乡之情,使得思乡之情愈发深沉。颈联:“卞侯墓上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此联运用典故,意境深邃而复杂。“卞侯墓”与“卢女”,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故事。“迷芳草”,墓上芳草萋萋,一片凄迷之景,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诗人将芳草与卞侯墓并置,落花与卢女门映照,不仅营造出一种荒凉、衰败的氛围,更蕴含着深刻的感慨。富贵荣华如过眼云烟,难以长久,盛时美景也无法长留,就如同这墓上芳草、门前落花,在时光的流转中逐渐消逝。诗人借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也委婉地抒发了对世事兴衰无常的喟叹,其情感深沉曲折,耐人寻味。尾联:“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在前面三联层层渲染思乡之情与世事感慨之后,尾联笔锋一转。诗人庆幸有几位同院的故友相伴,能够一起沽酒共饮,在京华之地一醉方休。这里的“喜”并非纯粹的喜悦,而是在思乡与感慨的复杂情绪笼罩下,因友人相伴而生出的一丝慰藉。“醉京华”的“醉”,并非是因欢快愉悦而沉醉,而是诗人为了排遣心中的愁闷、宽解心怀而选择的沉醉。与友人饮酒作乐的场景,看似是一种欢乐的宣泄,实则是诗人在无奈之下,试图借酒暂时忘却思乡之愁与对世事的忧虑,情感在此处又增添了一层曲折,展现出诗人内心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喜衬悲、以醉解愁,将诗人瞬间的情感起伏与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其笔锋收放自如,脉络明暗转换,兴至挥毫,从容洒脱,高启担得起“一代诗宗”之誉。
# 这首七律写得从容委婉,清丽动人,有唐人风。
不详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姜汉椿《元明清诗鉴赏》
上一篇:元·任昱《清江引·钱塘怀古》
下一篇:元·王元鼎《凭栏人·闺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