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信美非吾土":江山确实美好但这里不是我的故乡,
# 信:的确,真是。
"飘泊栖迟近百年":我漂泊异乡暂栖于此已经将近百年。
# 近百年:指诗人家由四川迁居江西约有百年。,栖迟:寄居他乡。
"山舍墓田同水曲":青山、屋舍、坟墓、田地、曲折的流水和家乡的相同,没有什么区别,
# 同水曲:指同在长江之滨。诗人祖墓在四川,而现在居住江西,都在长江水边。
"不堪梦觉听啼鹃":但我不能忍受梦中醒来听到杜鹃凄苦的鸣叫声。
# 啼鹃:相传古代蜀王望帝之魂所化,啼声甚悲。唐宋诗词中常用杜鹃啼声来寄托对国家兴亡的悲哀。,梦觉:梦醒。,不堪:不忍心。
元代文学家
虞集(1272?~1348),元代文学家。字伯生,号邵庵、道园,世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今属四川眉山),后迁居临川崇仁(今属江西抚州)。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早年从吴澄受学,大德初年,被举荐为大都路儒学教授,历任国子助教、博士等。文宗时以奎章阁侍书学士,与赵世延编纂《经世大典》,卒谥文靖。虞集作为当时的馆阁文臣,又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观贵人的碑版,与杨载、范梈、揭傒斯并称为“元诗四大家”。其诗宗尚唐风,多唱和酬赠之作,格律谨严,成就主要在七律,代表作如《挽文丞相》《遣兴》《送袁伯长扈从上京》。虞集的文章多宣扬伦理道德,推崇儒家经术,其与揭傒斯、黄溍、柳贯并称“儒林四杰”。其散文善议论,纵横无碍,朝廷宏文高册,也多出其手。亦能词。有《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等著作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感怀诗。诗人借寒食祭扫之际,望着异乡山水,想起自己漂泊半生的经历,流露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与无奈。诗中既有对个人身世的感慨,也暗含对朝代更迭的复杂心绪,语言含蓄而情感深沉。
2. 写作手法
引用:“虽信美非吾土兮”直接援引王粲《登楼赋》名句,原典表达客居他乡的惆怅,诗人借此强化自己面对异乡美景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复杂心境,将个人漂泊感与历史文人的羁旅情怀紧密相连。双关:“江山信美非吾土”中,“江山”既指眼前山水又暗喻故国山河,“土”既指脚下土地又象征故国家园,这种语义的双重性使诗人的思乡之情与亡国之痛相互交织,形成更为丰厚的情感层次。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诗中描绘的“山舍墓田同水曲”梦境与“不堪梦觉听啼鹃”现实形成强烈反差,以梦中故土的美好安宁反衬醒后的凄凉孤寂,使诗人的失落与痛苦在对比中更显深刻。对比:“江山信美”与“非吾土”构成鲜明对照,“信美”极言山川秀丽,“非”字陡然转折,在肯定与否定、赞美与失落的强烈反差中,将诗人对异乡美景的欣赏与对故土难归的痛楚展现得淋漓尽致。
3. 分段赏析
“江山信美非吾土”这句诗中,“信美”二字带着赞许之意,“非”字却透出否定意味。一正一反、一高一低、一轻一重,恰好应和着诗人内心情感的起伏波动。因为“江山”与“土”这两个词都包含着双重含义,所以情感的波动也呈现出两个层面。首先是诗人客居的临川风景确实秀丽,让他“看得真切”、“念得深切”,但终究不是故乡的土地。其次是大好河山确实壮美,却又不再属于自己的国家。这种双重的情绪波动,既源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也来自失去故国的悲痛。这样的开篇已经在不经意间呼应了诗题,为整首诗的情感表达定下了基调。“非吾土”带来的感受确实令人难以承受,早在王粲的《登楼赋》中就曾发出这样的慨叹:“虽信美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然而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因为他的家族在这片“非吾土”上已经“飘泊栖迟”了将近百年。时间越久,体会越深,到了至正改元这一年的寒食节,这种感受就更加令人心惊。因此,诗人在情感的起伏之后,又写下了极为沉痛悲凉的一笔,通过时间的累积进一步加深“非吾土”的痛楚。这种感受不仅体现在略带夸张的“近百年”上,也能从反复强调、语调低沉的“飘泊栖迟”中细细品味出来。三四两句承接首句展开,第三句是情感的提升,从“非吾土”转向对“吾土”的魂牵梦萦,如数家珍般道出“山舍”、“墓田”和“水曲”。这些既是梦中清晰可见的故园景象,又是诗人思念故土亲人的心灵印记。从这些精心选择的意象排列中,更能感受到诗人沉浸梦境之久,获得的慰藉之深。可惜好梦终难持久。“梦觉”本身已令人难以承受,再加上“啼鹃”之声更叫人肝肠寸断。梦中片刻的安宁恰恰映照出醒后的空虚与哀愁,那凄厉的鹃啼更凸显了欲归不得的悲凉与苦楚。在传统意象中,杜鹃的啼鸣既寄托着对故国的哀思,又承载着对故乡的眷恋,因此“不堪”“听”的细节描写也暗含着亡国的伤痛。至此,诗人从梦见故园的欢欣,又坠回身处异乡的痛苦现实,形成了情感上又一次更为哀伤、更为沉痛的起伏波动。
4. 作品点评
从全诗脉络来看,诗人借由思乡之愁与亡国之悲,向亲人及后世“昭示”其内心情感。这或许正是诗题特意标注“至正改元”与“寒食日”两个时间节点的深意所在。
# 这首诗的用典用句,妙在含蓄不露,不见凑合之迹,诗中用的两个典句,都为人常用熟见,但能用来与眼前情景吻合入辙,又使人因此而产生联想,诱导你去体会言外之意,揣摩作者的复杂心态,可以说是在驱使典故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不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总编辑李梦生《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上一篇:元·马钰《清心镜》
下一篇:元·张翥《踏莎行·芳草平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