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àn
zhōng
zuò

朝代:元作者:虞集浏览量:3
chù
nián
shēng
shān
zhōng
jiāng
shàng
zǒng
guān
qíng
duān
rào
cháng
sōng
shù
jìn
fēng
shēng
zuò
shēng

译文

以后的岁月要将余生寄托在哪里呢,无时无刻都关注着家乡的青山绿水。没有缘由地环绕着屋子的高大松树,竟然把那风声错当成故乡的江涛雨声。

逐句剖析

"何处他年寄此生":以后的岁月要将余生寄托在哪里呢,

# 寄:寄托。,他年:以后的某年或某一时期。他:一作它。,何处:哪里。

"山中江上总关情":无时无刻都关注着家乡的青山绿水。

# 总关情:是无时不刻都在关注。

"无端绕屋长松树":没有缘由地环绕着屋子的高大松树,

# 绕:环绕。

"尽把风声作雨声":竟然把那风声错当成故乡的江涛雨声。

# 作:当成。,尽:竟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院中独坐》是元代著名学者虞集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的乡关之思实际上是内心深处的家国意识,他借院中的松树宣泄心中的不满。诗中从松风中找到寄托对象,从风声里听出江南春雨的消息,将个人的痛楚升华为世人可共鸣的故土家园意识,传达出“独坐”的神髓。这首诗格调沉郁,含有深切的孤独、寂寞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虞集(1272?~1348),元代文学家。字伯生,号邵庵、道园,世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今属四川眉山),后迁居临川崇仁(今属江西抚州)。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早年从吴澄受学,大德初年,被举荐为大都路儒学教授,历任国子助教、博士等。文宗时以奎章阁侍书学士,与赵世延编纂《经世大典》,卒谥文靖。虞集作为当时的馆阁文臣,又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观贵人的碑版,与杨载、范梈、揭傒斯并称为“元诗四大家”。其诗宗尚唐风,多唱和酬赠之作,格律谨严,成就主要在七律,代表作如《挽文丞相》《遣兴》《送袁伯长扈从上京》。虞集的文章多宣扬伦理道德,推崇儒家经术,其与揭傒斯、黄溍、柳贯并称“儒林四杰”。其散文善议论,纵横无碍,朝廷宏文高册,也多出其手。亦能词。有《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等著作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代文人虞集生于江南,却因仕途羁绊长居北方大都(今北京)。晚年时,他多次恳请南归故里,均未获应允,愈发浓烈的思乡之情,促使他创作了这首《院中独坐》,反映了他的乡愁和苦楚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乡愁诗。这首诗细腻呈现了诗人因羁旅他乡而生的浓烈乡愁与内心苦楚,将深刻的孤独寂寞之情融入其中,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内心深处深沉的家国意识。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深刻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凄楚。虞集饱受宫廷生活的煎熬,长久羁留京师,无法归乡,在这般处境下,“人生如寄”的悲凉念头油然而生。“人生如寄”与“人生如梦”“人生如戏”等观念,皆源于佛教思想,它们共同反映出对人生虚幻本质的认知,将人生视作短暂寄居于世间的空壳。虞集的这一发问,并非出于迷茫,而是清醒的明知故问。“人生如寄”的观念早已在他心中根深蒂固,这也使得他即便官至翰林院学士、国子祭酒,仍毅然决然地渴望回归江南故土。“山中江上总关情”,道尽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无论未来是隐居山林,还是浪迹江湖,那魂牵梦绕的乡关之情都无法割舍。这里的“山中江上”,正是江南山水的化身,那里有繁花似锦、草长莺飞的美景,有画舟横笛、酒旗飘扬的闲适,家乡的一切都令诗人牵挂不已。“总关情”三字,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对故乡无时无刻的关注,乡关之思始终深深扎根于江南故土。后两句“无端绕屋长松树,尽把风声作雨声”,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难以排遣的乡愁。诗人独坐院中,思绪万千,满心忧愁,竟开始埋怨起环绕屋子生长的高大松树。松树高大且环绕房屋,暗示着诗人已在此屋居住多年,时光流逝,更添思乡之愁绪。松树迎风作响,诗人听在耳中,却仿佛回到了江南的雨声之中。“尽把风声作雨声”并非松树真的发出雨声,而是诗人的内心错觉,这一错觉恰恰凸显出诗人乡愁之深、之重,难以消除。诗人不仅心系江南的江山美景,即便身处北方,所见所闻的草木声响,都会让他联想到江南的江涛雨声,足见乡关之思已让诗人陷入痴迷,成为难以治愈的心病。“尽把风声作雨声”更是诗人的愤激之语,独坐院中,乡愁难解,就连呜咽的松风也成了他怪罪的对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尹志平《无梦令·春日龙阳春睡》

下一篇:元·王哲《苏幕遮·赠打车木无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