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浑似醉":百年岁月浑浑然好似醉酒,
# 浑:全,都。,百年:一生。
"满怀都是春":可是心怀仍一片阳春,
"高卧东山一片云":高高仰卧东山像那悠悠白云。
# 高卧东山:用东晋谢安(安石)不仕隐居东山典故。后遂用以比喻隐居或隐居行径。东山,在浙江上虞县西南。
"嗔":厌烦啊,
# 嗔:恼怒,怪怨。
"是非拂面尘":可恨那人间是非像扑面的飞尘。
"消磨尽":消磨掉,
"古今无限人":古今多少有志人。
元代散曲作家
张可久(1280~1350?),元代散曲作家。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移居杭州。延祐末年任绍兴路吏,历桐庐典史、徽州路税务大使等职,后归隐西湖以终。张可久能诗词,尤以散曲知名于世,与散曲作家乔吉并称“张乔”或“乔张”。今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余首,套曲九套。作品风格清雅明丽,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常常熔铸诗词名句。《太和正音谱》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如瑶天笙鹤”。生前曾编定《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四种散曲集,已散佚。今传有《张小山小令》《小山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散曲,也是一首表达人生态度的作品。描绘了作者认为人生百年如梦如醉,心中始终充满着如春天般的希望与豁达。自己如同高卧东山的隐士,与一片白云相伴,悠然自得。对于尘世中扑面而来的是非,作者表示厌烦,感慨这些是非让古往今来无数人消磨其中。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自在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尘世纷扰的不屑与超脱。
2. 写作手法
比喻:“百年浑似醉”,将人生百年比作醉酒的状态,形象地表达出人生的虚幻与恍惚,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尘世的一种超脱心态,如同醉酒之人对世俗之事的淡漠。用典:“高卧东山”,运用东晋谢安高卧东山,不愿出仕,后出山成就一番事业的典故,但作者在此处仅取其高卧东山时的闲适之意,表达自己对这种远离尘世、闲适生活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百年浑似醉,满怀都是春”,这两句巧妙化用了宋苏轼《满庭芳》中“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以及宋陈郁《未庵为吴应祥愉赋》内“生意满怀都是春”的意境。在那个黑白混淆、贤愚难辨的社会环境下,唯有让自己整个人生都似醉非醉,才能躲开愤懑烦恼的纷扰,仿若醉意中浑身都被春日的融融暖意包裹。此句看似超脱尘世,实则也隐隐流露出隐居者对世间沧桑变幻的喟叹。“高卧东山一片云”,作者在此表明自己要效仿东晋谢安隐居会稽东山的做法,如飘浮于东山之上的一朵白云,逍遥自在,毫无牵绊。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隐者悠然自得、忘怀世俗的心境。(谢安出仕前长期隐居东山,朝廷多次征召都不为所动,此事在《世说新语·排调》与《晋书》本传中均有记载。)“嗔,是非拂面尘,消磨尽,古今无限人”,曲风陡然一转,后续三句皆围绕愤懑情绪展开。选择隐居本是为了避开是非,然而那股是非之风却依旧扑面而来,好似给作者脸上蒙上污垢,令其遭受诸多污蔑与委屈。这般烦扰的纠缠,不知已损耗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的身心。作者自身难以言说的切肤之痛,也悄然隐匿其中。
4. 作品点评
这支曲子展现出闲适散淡的意趣,创作时还巧妙吸纳了诗词的声律、句法与辞藻,融入散曲之中,形成了一种清新雅致又不失自然的独特风格。末尾三句,作者直白坦率地倾诉出对古今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颇有看破尘世的意味。不过从语气来看,作者是以一种洒脱、轻蔑的方式来呈现这份深沉感悟。虽说题目是“乐闲”,但细细品味,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浓重的人生悲喜。作者看似乐于清闲,甘愿让人生百年都似醉如梦,可实际上,这种刻意营造的“醉态”,恰恰是因痛苦太多、无力承受,无奈之下只能消极逃避的结果。由此,作者也清醒地洞察到,官场上那如尘土般扑面而来的是是非非,消磨了无数士人的壮志豪情,致使他们相继选择隐退,去过那高卧东山般的闲适生活。
上一篇:元·元遗山《杂著》
下一篇:元·元好问《临江仙·寄德新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