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ì

朝代:元作者:吴师道浏览量:3
chén
shā
zhé
tāo
qiū
cán
lěi
cāng
cāng
zhàn
mén
xiū
fēng
huǒ
nián
xiāo
jiāng
shān
guà
qīng
chóu
zhàng
xué
cáo
mèng
shēng
dāng
sūn
zhòng
móu
huì
nán
féng
xíng
shèng
zài
kuáng
diào
màn
yōu
yōu

译文

戟断沉沙正是怒涛汹涌的晚秋,残败的旧垒青苍苍战斗已止休。千年的风火烟云早已消尽霸气,这幅江山画轴挂起了一片清愁。大丈夫生当世上不应学曹孟德,人生有子要让他也像那孙仲谋。历史的际遇难逢山河壮丽还在,狂歌一曲吊古伤今无限心悠悠。

逐句剖析

"沉沙戟折怒涛秋":戟断沉沙正是怒涛汹涌的晚秋,

# 沉沙戟折:兵器折断沉在沙底。一作“草荒残垒”。

"残垒苍苍战门休":残败的旧垒青苍苍战斗已止休。

# 残垒苍苍战门休:残垒:残余的战垒。苍苍:灰白色。一作“遥忆英雄涕自流”。战门休:一作战斗休。

"风火吉年消伯气":千年的风火烟云早已消尽霸气,

# 伯气:犹霸气,伯通霸。一作千年。

"江山一幅挂清愁":这幅江山画轴挂起了一片清愁。

"丈夫不学曹孟德":大丈夫生当世上不应学曹孟德,

"生子当如孙仲谋":人生有子要让他也像那孙仲谋。

"机会难逢形胜在":历史的际遇难逢山河壮丽还在,

# 难逢:一作“不来”。

"狂歌吊古漫悠悠":狂歌一曲吊古伤今无限心悠悠。

# 漫:一作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赤壁图》乃元代诗人吴师道所作的吊古题画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借前人成句,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曹操、孙权等英雄人物的风采,并予以精炼评价。全诗意境雄浑开阔,气势豪迈磅礴,对仗工稳精妙,历来备受后世赞誉。作为题画诗,此作前四句以细腻笔触描摹图画景致,后四句则笔锋一转抒发议论,提出赤壁之战的胜负成败不过是时势际遇使然。尤其诗中第三联,巧妙化用古人词句,组成工整对仗,尽显诗人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力,堪称诗中妙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吴师道(1283—1344),字正传,婺州兰溪县城隆礼坊人。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卒年惠宗至正四年,年六十二岁。聪敏善记诵,诗文清丽。19岁诵宋儒真德秀遗书,乃致力理学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学说。元至治元年(1321)登进士第。授高邮县丞,主持兴筑漕渠以通运。因为官清正,被荐任国子助教,延祐间,为国子博士,六馆诸生皆以为得师。后再迁奉议大夫。以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生平以道学自任,晚年益精于学,剖析精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题画怀古诗。描绘了《赤壁图》中沉沙折戟于怒涛之秋,残垒苍苍、战争休止的景象。诗中感慨赤壁之战的风火消除了一方霸气,而眼前江山图却挂着清愁。诗人评判英雄,认为大丈夫不应学曹操,生子当如孙权。面对图中的形胜之地,感慨机会难逢,以狂歌吊古,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对英雄人物的见解以及对机遇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用典:“丈夫不学曹孟德,生子当如孙仲谋”,运用曹操和孙权的典故。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孙权则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诗人借此表达对英雄人物的评判,丰富了诗歌的内涵。直抒胸臆:“机会难逢形胜在,狂歌吊古漫悠悠”,直接抒发面对图中形胜之地,感慨机会难得,只能以狂歌吊古,表达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沉感慨,将情感推向高潮。

3. 分段赏析

首联:“沉沙戟折怒涛秋,残垒苍苍战门休。”描绘《赤壁图》中沉沙的断戟在怒涛滚滚的秋景中,古老的营垒苍苍,战争已然休止,为全诗奠定了悲壮、感慨的基调,通过对图中景象的描绘,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氛围。颔联:“风火吉年消伯气,江山一幅挂清愁。”由图中景象联想到赤壁之战的风火,当年的战火消除了一方的霸气。而眼前这一幅江山图,却仿佛挂着无尽的清愁,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将历史与眼前的画面相联系,情感更加深沉。颈联:“丈夫不学曹孟德,生子当如孙仲谋。”诗人直接发表对历史人物的评判,认为大丈夫不应效仿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败,而应像孙权一样有勇有谋。此联通过对曹操和孙权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见解,使诗歌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尾联:“机会难逢形胜在,狂歌吊古漫悠悠。”面对图中的形胜之地,诗人感慨机会难得,只能以狂放的歌声凭吊古迹,抒发内心那无尽的感慨。“漫悠悠”三字,将诗人吊古伤今的愁绪拉得悠长,使诗歌的情感余韵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侯善渊《满庭芳·生喜亡悲》

下一篇:元·许有壬《忆秦娥·山瓢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