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亭前秋水清":合江亭前的秋日江水清澈澄明,
"归人罢市无余声":归家的人散了,集市已歇,听不见丝毫余响。
"灯光隐见隔林薄":透过稀疏的树林,灯光若隐若现,
"湿云闪露青荧荧":湿润的云层中,微光闪烁着青幽幽的光。
"楼台渐稀灯渐远":楼台渐渐稀疏,灯光也越来越遥远,
"何处吹箫犹未断":不知从何处传来的箫声,依旧袅袅不绝?
"凄风凉叶下高桐":凄冷的风卷着寒凉的叶子,从高大的梧桐树上飘落,
"半夜仙人来绝巘":夜半时分,仿佛有仙人降临在高耸的山峰之上。
"江霏山气生白烟":江面上的雾气与山间的云气交融,升腾起白茫茫的烟霭,
"忽如飞雨洒我船":忽然间,如烟的雾气化作飞雨,洒落在我的小船上。
"倚篷独立久未眠":我倚着船篷独自站立,久久未能入眠,
"静看水月摇清圆":静静地望着水中的月影,它随着水波轻轻摇晃,清辉圆满。
吴师道(1283—1344),字正传,婺州兰溪县城隆礼坊人。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卒年惠宗至正四年,年六十二岁。聪敏善记诵,诗文清丽。19岁诵宋儒真德秀遗书,乃致力理学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学说。元至治元年(1321)登进士第。授高邮县丞,主持兴筑漕渠以通运。因为官清正,被荐任国子助教,延祐间,为国子博士,六馆诸生皆以为得师。后再迁奉议大夫。以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生平以道学自任,晚年益精于学,剖析精严。
1. 分段赏析
“合江亭前秋水清”,开篇即点明地点与时节,合江亭前,秋水澄澈,一个“清”字,不仅写出江水的清澈之态,更奠定了全诗清幽、宁静的基调,为后续景象的展开营造出空灵的氛围。“归人罢市无余声”,此句描绘了市井的寂静。夜幕降临,归家之人已散去,集市的喧嚣全然消失,万籁俱寂,进一步强化了夜晚静谧的氛围,与前句的“清”共同勾勒出一幅秋夜的宁静画面。“灯光隐见隔林薄,湿云闪露青荧荧”,诗人将视角转向远处。透过稀疏的树林,灯光若隐若现,似有若无;湿润的云层中,闪烁着青幽幽的微光。“隐见”生动地描绘出灯光的朦胧之态,“青荧荧”则形象地展现出湿云微光的色泽,给人以神秘、幽静之感。“楼台渐稀灯渐远,何处吹箫犹未断”,随着视线的推移,楼台逐渐变得稀疏,灯光也愈发遥远,而不知从何处传来的箫声,悠悠扬扬,袅袅不绝。这两句通过远近、视听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悠远、缥缈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秋夜的朦胧之中,心生无限遐想。“凄风凉叶下高桐,半夜仙人来绝巘”,凄冷的风刮过,高大的梧桐树上,叶子纷纷飘落,增添了几分秋的凄凉。在这万籁俱寂的半夜,仿佛有仙人降临在那高耸的山峰之上,给这清冷的画面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让诗境更显空灵、奇幻。“江霏山气生白烟,忽如飞雨洒我船”,江面上的雾气与山间的云气相互交融,升腾起一片白茫茫的烟霭,忽然间,这些雾气如同飞雨一般洒落在诗人的船上。这两句生动地描绘出江边雾气弥漫的动态画面,“忽如”一词,使整个场景充满了变化,给人以朦胧、虚幻的感受。“倚篷独立久未眠,静看水月摇清圆”,诗人倚靠在船篷边,独自伫立,久久难以入眠,静静地观赏着水中摇曳的月影,那月影清辉圆满,在水波中轻轻晃动。此句将诗人的形象融入到这美妙的夜景之中,通过“静看”一词,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沉醉,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这自然美景的深深眷恋。
上一篇:元·张可久《清江引·春晚》
下一篇:元·杨维桢《饮马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