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tiān
·
·
yún
líng
xiǎo
fèng
gōu

朝代:元作者:党怀英浏览量:3
yún
líng
xiǎo
fèng
gōu
nián
nián
xīng
hàn
qīng
qiū
zhǐ
yuán
qiǎo
xiāng
jiàn
yòng
rén
jiān
qiǎo
lóu
tiān
wài
shì
liǎng
yōu
yōu
yīng
zuò
lián
chóu
kāi
lián
fàng
kuī
chuāng
yuè
qiě
jìn
xīn
liáng
shuì
měi
xiū

译文

织女迈着轻盈飘逸的步子,年年在清秋时节的七月七日跨过银河上的鹊桥与牛郎相会。织女正是因为织锦技艺精湛所以才难以与牛郎相见,世间的人们啊哪里有必要再搭建乞巧楼向她乞巧呢。天上的事情,悠远难测。地上的人啊没有必要为他们怜惜忧愁。我且拉开窗帘尽情赏月,享受这新秋凉爽睡美之乐吧。

逐句剖析

"云步凌波小凤钩":织女迈着轻盈飘逸的步子,

# 小凤钩:形容小脚。,凌波:指在水波上细步行走。

"年年星汉踏清秋":年年在清秋时节的七月七日跨过银河上的鹊桥与牛郎相会。

# 星汉:银河、天河。,年年:指一年一度的七月七日夜。

"只缘巧极稀相见":织女正是因为织锦技艺精湛所以才难以与牛郎相见,

# 只缘巧极稀相见:“只缘”两句:意谓,织女正因为手巧才不能与牛郎经常相会,人间在楼上向她乞巧又有何用呢?

"底用人间乞巧楼":世间的人们啊哪里有必要再搭建乞巧楼向她乞巧呢。

# 乞巧:传说农历七月七日夜天上牛郎织女相会,妇女于当晚穿针,称为乞巧。,底用:何用,何必用。

"天外事":天上的事情,

"两悠悠":悠远难测。

# 悠悠:遥远。

"不应也作可怜愁":地上的人啊没有必要为他们怜惜忧愁。

"开帘放入窥窗月":我且拉开窗帘尽情赏月,

"且尽新凉睡美休":享受这新秋凉爽睡美之乐吧。

# 且尽新凉睡美休: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评结二句云:“潇洒疏俊极矣,尤妙在上句‘窥窗’二字,窥窗之月,先已有情,用此二字,便曲折而意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鹧鸪天·云步凌波小凤钩》是金朝党怀英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以七夕牛郎织女相会为主题,上阕写织女步态轻盈,年年于清秋跨越星汉与牛郎相见,又因织女巧极而难得相见,质疑人间乞巧楼的意义,运用用典手法点明七夕主题并引发思考。下阕说天上之事悠远,不应为其徒生愁绪,以“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作结,借景抒情,营造出超脱豁达的意境。整首词视角新颖,以独特见解咏叹七夕传说,语言含蓄蕴藉,特别是结尾两句潇洒疏俊,耐人寻味,展现了词人对传统七夕故事的别样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代中期文学家

党怀英(1134~1211),金代文学家。字世杰,号竹溪,祖籍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大定十年进士,历任城阳军事判官、翰林文学等职,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文献。他工诗善文,兼工篆籀。其文平实畅达,不为尖新奇险之语。他的山水诗,景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其书法被称为独步金代,颂扬金太祖武功的《大金得胜陀颂碑》,即由其篆额。著有《竹溪先生文集》。《中州集》录其诗65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以七夕神话为题材的词。描绘了七夕时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织女云步凌波,于清秋跨越星汉与牛郎相见。词中借牛郎织女因巧极而稀相见,表达对人间乞巧楼存在意义的质疑,还表达了对天上之事应超脱看待,不应徒生可怜愁绪的观点,最后以开帘赏月、享受新凉安然入睡作结,传达出一种豁达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云步凌波小凤钩”巧用曹植《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典故,原典故描绘洛神轻盈飘逸。作者借此以洛神喻织女,展现织女如洛神般步态轻盈,令人联想到其绝世风姿及对情人的深情。化用:“开帘放入窥窗月”化用苏轼《洞仙歌》中“缍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作者在此基础上,以“开帘”“放入”表现出主动积极的姿态,增添情致。情景交融:“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词人以独特视角,将情感融入对周围景物的摄取中,借开帘赏月、享受新凉之景,抒发超脱豁达之情,达到情景浑然一体的效果。

3. 分段赏析

“云步凌波小凤钩”一句以“云步”“凌波”化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典故,通过虚实结合的笔法,既描绘织女轻盈飘逸的步态,又暗喻其超凡脱俗的仙姿。“小凤钩”以纤足意象侧面烘托女子体态之美,未直接刻画容貌却令读者感受到其绝世风韵与对情人的眷恋。“年年星汉踏清秋”承接上句,点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渡河与牛郎相会的传说。“星汉”指银河,“踏清秋”既呼应“清秋”的时令环境,又以“踏”字赋予动态画面感,暗含“践约”的深意,将神话场景与人间季节流转巧妙融合。“只缘巧极稀相见”笔锋陡转,以议论语气揭示悲剧根源——织女因技艺卓绝反致与牛郎分离,批判世俗对“巧”的盲目崇拜。“稀相见”与“巧极”形成逻辑悖论,暗示才华与自由难以共存的深层矛盾,体现词人对封建价值观的反思。“底用人间乞巧楼”以反诘语气否定人间乞巧习俗的荒谬。“底用”直指世俗行为的无意义,呼应前文“巧极”的讽刺,将神话主题升华为对现实功利主义的批判,展现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天外事,两悠悠”由神话转向哲思,“天外”与“人间”形成空间对照,“两悠悠”强调时空阻隔的永恒性,既点明牛郎织女相隔的无奈,亦暗喻个体在浩渺宇宙中的渺小,为下文的超脱之语铺垫。“不应也作可怜愁”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否定对神话人物的悲悯,体现词人豁达胸襟。通过否定传统情感投射,将视角从神话拉回现实,强化对世俗情感的疏离态度。“开帘放入窥窗月”化用苏轼“缍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但翻新出“放入”二字,赋予月光主动探入的拟人化动态,既呼应前文“清秋”的静谧意境,又以“窥窗”暗含与自然对话的意趣,展现词人主动拥抱自然的姿态。“且尽新凉睡美休”以白描收束全篇,通过“新凉”“睡美”的感官体验,将超然心境具象化。动作描写“且尽”透露出及时行乐的洒脱,与开篇的仙姿意象形成闭环,完整呈现词人超越时空束缚、追求现世安适的精神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胡绍开《沉醉东风·渔得鱼心满意足》

下一篇:元·杨维桢《王孝子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