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nán
chūn
·
·
chí
táng
chūn
nuǎn
shuǐ
wén
kāi

朝代:唐作者:李约浏览量:2
chí
táng
chūn
nuǎn
shuǐ
wén
kāi
liǔ
chuí
jiàn
méi
jiāng
shàng
nián
nián
fāng
zǎo
péng
yíng
chūn
zhú
cháo
lái

译文

春日里,池塘水渐渐变暖,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堤岸上,柳枝低垂,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其间点缀着几株野梅。江面上,每年春意总是早早降临,那如蓬莱、瀛洲仙境般的美好春色,追随着潮水一同涌来。

逐句剖析

"池塘春暖水纹开":春日里,池塘水渐渐变暖,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堤柳垂丝间野梅":堤岸上,柳枝低垂,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其间点缀着几株野梅。

"江上年年芳意早":江面上,每年春意总是早早降临,

# 芳意:指春意。

"蓬瀛春色逐潮来":那如蓬莱、瀛洲仙境般的美好春色,追随着潮水一同涌来。

# 蓬瀛:蓬莱和瀛洲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泛指仙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南春·池塘春暖水纹开》是唐代李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独特的笔触勾勒出江南春景的迷人画卷。开篇描绘春和景明的画面,风和日暖,池塘水波轻泛,涟漪点点,尽显春日的静谧与温柔。紧接着镜头切换至池畔堤岸,垂柳依依,柔枝摇曳,其间点缀的梅树绽放红花,红绿相映,色彩明丽,将江南春景的秀丽展现得淋漓尽致。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思绪飘远,江上春花岁岁如约绽放,他联想到江南的早春,仿佛是蓬莱、瀛洲仙山的春色,随着江潮提前降临人间。整首诗专注于景物描写,营造出清幽旷远、秀美动人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李约(751?~810?),唐代诗人。字存博,唐宗室。曾以重金求得梁萧子云飞白书“萧”字,置于小亭,号萧斋。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贞元、元和间为浙西观察从事,后为兵部员外郎。李约工诗善文,精通音乐书画。其诗多为赠别、感怀、写景之作,七绝佳篇尤多。明代胡震亨称其“虽篇什无多,疏野可赏”。原有集,已散佚。《全唐诗》存录其诗十首。又著《东杓引谱》,亦佚。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江南春天池塘水暖、堤柳垂丝、野梅绽放以及江上春早、如仙境般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无边春色的热爱与闲适的心境。借池塘、堤柳、野梅等景象以及对蓬瀛仙境的联想,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秀丽与奇幻。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的末句“蓬瀛春色逐潮来”运用了神话传说的典故。“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古代神话中仙人居住的仙山。诗人将江南早春的绚丽景色,与传说中仙山的春色相联系,暗示眼前江南春景如同蓬莱、瀛洲仙境一般美妙,为诗歌增添了奇幻浪漫的色彩,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江南春景超凡脱俗的美丽。拟人:末句“蓬瀛春色逐潮来”中,“逐”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春色本是没有生命的抽象概念,诗人却赋予它人的动作,仿佛春色具有主动性,迫不及待地追逐着江潮来到人间。这让江南的春天变得鲜活灵动,充满生机与活力,生动地展现出江南春景蓬勃热烈的特点。借景抒情:全诗没有一处直接表达情感,但诗人通过对江南春日景色的细致描绘,将自己的情感巧妙融入其中。首句写池塘春暖、水纹轻开,次句描绘堤柳垂丝、野梅绽放,第三句点明江上春早,末句想象蓬瀛春色逐潮而至,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江南春景的迷人与秀丽。这些清新优美的景色描写,暗含了诗人对江南的喜爱与赞美,以及面对春日美景时闲适愉悦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首句“池塘春暖水纹开”,诗人把目光落在最先感知春日的池塘。冰雪消融后,春水渐暖,春风拂过,池塘里泛起层层水纹,每一道波纹都带着春日的暖意。​第二句“堤留垂丝间野梅”,诗人的视线从池塘移到堤岸。岸边垂柳垂下如丝的枝条,在风中轻轻摇摆,其间还夹杂着盛开的野梅。“野”字说明这里人迹罕至,更显柳丝与梅花自在绽放的蓬勃生机。​第三句“江上年年芳意早”,诗人不再局限于眼前的一景一物,转而望向江水。春风吹化了江冰,吹绿了垂柳,也吹开了野梅,每年都是这些景物最先带来春的讯息,就连蓬莱、瀛洲这些仙境的春色,仿佛也随着江水而来。​最后一句中,诗人借用蓬莱、瀛洲的神话传说,突出江边春景美得如同仙境。“逐潮来”三个字,让春色有了动态,仿佛它会随着潮水主动而来,生动地写出江南春景的烂漫和草木生长的自在。这首诗简洁明快,描绘出江南春景的动人,既体现了诗人对江南的喜爱、对春日盛景的欣喜,也流露出他内心的闲适——美景虽易见,却需有好心情才能欣赏。

4. 作品点评

全诗围绕“水”展开精妙刻画,将江南水乡的独特景致融入诗行,每一处描写都仿佛让观者置身于碧波荡漾的画卷之中。而结尾处的奇思妙想,更是打破了常规,以有力的笔触让诗意陡然升华,为诗篇插上了退想的翅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四)》

下一篇:唐·王维《寄荆州张丞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