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条无叶土生烟":久旱无雨,桑树枝都长不出叶子来,地面异常干燥,尘土飞扬,土地好像要生烟燃烧,
# 桑条无叶土生烟:写旱情严重,桑叶枯落,只剩光秃秃的枝条;土地久旱,尘土飞扬,仿佛燃烧冒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龙王庙前,人们敲锣打鼓,祈求龙王普降甘霖。
# 水庙:龙王庙。,箫管:乐器名,此处指吹奏各种乐器。
"朱门几处看歌舞":而富贵人家却处处观赏歌舞,
# 几处:多少处,犹言处处。,朱门:富豪权贵之家。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后用“朱门”代称富贵之家。杜甫有“朱门酒肉臭”之句。
"犹恐春阴咽管弦":还怕春天的阴雨使管弦乐器受潮而发不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 咽:凝塞,使乐器发声不响。,春阴:阴雨的春天。
唐代诗人
李约(751?~810?),唐代诗人。字存博,唐宗室。曾以重金求得梁萧子云飞白书“萧”字,置于小亭,号萧斋。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贞元、元和间为浙西观察从事,后为兵部员外郎。李约工诗善文,精通音乐书画。其诗多为赠别、感怀、写景之作,七绝佳篇尤多。明代胡震亨称其“虽篇什无多,疏野可赏”。原有集,已散佚。《全唐诗》存录其诗十首。又著《东杓引谱》,亦佚。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悯农诗。前写旱情下农民水庙祈雨,后述朱门赏歌舞恐阴碍乐。通过贫富场景对比,揭露阶级对立,表达对农民苦难的同情与对豪门不仁的愤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用强烈对比揭露社会矛盾,一边是“桑条无叶土生烟”的旱情下,农民“箫管迎龙”虔诚祈雨,为生存忧心;另一边是“朱门”歌舞升平,唯恐阴雨“咽管弦”。贫富阶层对天气的迥异态度,凸显阶级对立,含蓄批判统治阶层的冷漠,深化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3. 分段赏析
“桑条无叶土生烟”,一开篇便用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展现旱情之严重。桑树光秃秃的,连一片叶子都没有,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土地干裂,仿佛升腾起阵阵烟尘。诗人抓住“无叶”“生烟”两个典型细节,既点明这是春旱时节,毁了养蚕业,又暗示庄稼枯死,农业生产遭受重创,为后文农民祈雨埋下伏笔。“箫管迎龙水庙前”,画面从干旱的农田切换到龙王庙前。农民们聚集在水庙,吹奏着箫管,举行迎龙祈雨的仪式。这看似热闹的场面背后,实则是农民们走投无路的无奈。他们寄希望于神灵,通过这种方式祈求降雨,拯救濒临绝境的生活。虽然诗中没有直接描写农民们焦急如焚的心情,但从这庄重的祈雨仪式中,读者完全能感受到他们对雨水的渴望。“朱门几处看歌舞”,笔锋突然一转,描绘出另一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在富贵人家的宅邸中,歌舞升平,一片欢乐景象。“朱门”代表着豪门大户,他们对外面的旱情毫不关心,只顾尽情享受歌舞带来的愉悦。这与水庙前农民们的焦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犹恐春阴咽管弦”,进一步刻画了豪门贵族的心态。他们不仅对农民的苦难无动于衷,甚至还担心阴天会让乐器受潮,影响演奏的效果。一个“犹恐”,将他们的自私、冷漠展现得淋漓尽致。一边是农民为了生存苦苦祈雨,另一边是贵族为了享乐忧心天气,强烈的反差将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赤裸裸地呈现出来。诗人没有直接批判,却通过这种含蓄的对比,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引发对现实的思考,讽刺意味深远悠长,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空间。
# 徐子扩曰:讥切世情。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引
# 与聂夷中二丝五谷诗(即《咏田家》)并观,有《三百篇》遗意。
明杨慎《升庵诗话》
# 三四句讥富贵人家全不知民生疾苦。旱甚至桑叶都枯,土亦生烟,则禾黍之槁死可知,而朱门之人尚恐春阴,致管弦潮润,有妨行乐,此辈不知楚何心肠,此诗人所以深痛而切讥之也。约本唐宗室之裔孙,能为此言,告时称其至行雅操,观此诗益信。
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一)》
下一篇:唐·曹邺《北郭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