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o
tiān

朝代:元作者:张可久浏览量:3
yǐng
bēi
pēi
mèng
lěng
huā
bèi
fēng
qīng
yuè
bái
zǒng
xiāng
zài
zhōng
shòu
寿
guò
yán
huí
bǎo
xián
yuè
fàn
wèn
shuí
shì
fēi
qiě
xiàng
西
zuì

译文

瘿瘤状的木杯,未滤的浊酒,梦见芦花被下的寒凉。清风与明月总是相宜,快乐便在其中了。寿命胜过颜回。温饱媲美伯夷,闲适堪比范蠡。试问谁人。是非对错,且向西湖一醉方休。

逐句剖析

"瘿杯":瘿瘤状的木杯,

# 瘿杯:用有榴状形的楠木根做成的杯子。

"玉醅":未滤的浊酒,

# 玉醅:美酒。醅,没滤过的酒。

"梦冷芦花被":梦见芦花被下的寒凉。

# 芦花被:用芦苇絮做的被子,不保暖。

"风清月白总相宜":清风与明月总是相宜,

"乐在其中矣":快乐便在其中了。

"寿过颜回":寿命胜过颜回。

# 颜回:即颜渊,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安贫乐道,被人们尊为“复圣”,死时年仅三十二岁。

"饱似伯夷":温饱媲美伯夷,

# 伯夷:商代孤竹君长子。武王灭商后,与其弟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

"闲如越范蠡":闲适堪比范蠡。

# 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字少伯,春秋末为越国大夫,佐越王勾践灭吴。功成后,辞爵乘扁舟泛五湖。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问谁":试问谁人。

"是非":是非对错,

"且向西湖醉":且向西湖一醉方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朝天子·湖上》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创作的一首小令,以西湖为背景,通过简练的语言与超逸的意象,展现了文人雅士寄情山水、超脱尘俗的精神追求。全曲以“瘿杯”“玉醅”“芦花被”等物象开篇,勾勒出隐逸生活的清寒与孤高;继而以“风清月白”的湖光月色为铺陈,将自然之美与心境之适融为一体,暗含对世俗纷争的疏离。下片连用颜回之寿、伯夷之清、范蠡之闲三组典故,以历史人物的精神境界反衬自身淡泊名利、醉心湖山的志趣,最终以“且向西湖醉”的洒脱收束,既是对现实的无奈回避,亦是对精神自由的终极皈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散曲作家

张可久(1280~1350?),元代散曲作家。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移居杭州。延祐末年任绍兴路吏,历桐庐典史、徽州路税务大使等职,后归隐西湖以终。张可久能诗词,尤以散曲知名于世,与散曲作家乔吉并称“张乔”或“乔张”。今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余首,套曲九套。作品风格清雅明丽,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常常熔铸诗词名句。《太和正音谱》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如瑶天笙鹤”。生前曾编定《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四种散曲集,已散佚。今传有《张小山小令》《小山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瘿杯,玉醅,梦冷芦花被”​​:“瘿杯”指用楠木根瘤制成的酒杯,暗含天然质朴之意;“玉醅”为未滤之浊酒,凸显隐逸生活的清寒。后接“梦冷芦花被”,以芦花被的粗粝质感暗示栖身之简陋,而“冷”字既写被褥之寒,亦隐喻超然物外的孤寂心境。三句以简笔勾勒出文人雅士淡泊物质、寄情山水的隐逸图景,物象选择极具象征性,为全曲奠定清冷基调。​​“风清月白总相宜,乐在其中矣”​​​​:此句以白描手法铺陈湖上夜色:清风徐来,月色澄明,天地澄净与心境豁达相呼应。“总相宜”三字既赞自然造化之妙,亦暗含对世俗价值观的疏离——唯有在此清幽之境中,方能获得真正的精神愉悦。语言平实却意境悠远,体现元散曲“以俗为雅”的美学特质。​​“寿过颜回,饱似伯夷,闲如越范蠡”​​​​:连用三组历史典故:颜回安贫乐道而早逝,伯夷清高拒食周粟而饿死,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表面看似自诩超越古人,实则以反讽笔法消解世俗对功名、寿命、富足的执念。通过“过”“似”“如”的递进式对比,既彰显作者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亦暗含对现实社会价值观的批判。​​“问谁,是非,且向西湖醉”​​​​:结句陡转,以“问谁”发问引出对是非纷争的漠然,最终以“西湖醉”作结,将所有纠结消解于酒中。表面洒脱不羁,实则暗藏对现实无奈的自嘲——唯有借酒遁世,方能在污浊尘世中守住本心。此句以短促节奏收束全篇,情感张力与留白并存,深化了隐逸主题的复杂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吴存《霜天晓角 峨眉亭次韵》

下一篇:元·王冕《梅花 其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