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声里雨如烟":在如烟的细雨里传来了一声声杜鹃鸟的啼鸣,
# 子规:杜鹃鸟的别名,又名蜀魄、蜀魂、催归。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润逼红绡透客毡":潮湿的气候简直要浸透人们的衣物。
# 毡:蹂毛成片,故谓之毡。意思是用兽毛或化学纤维制成的片状物。,红绡:红色的薄绸,这里借指花朵。,润逼:湿润的气候逼迫着。
"映水黄梅多半老":梅子黄了大半,倒映在水中,
# 半老:黄了一半,亦有半老徐娘,风韵犹存之意。,黄梅:开始泛黄的梅子。吴人谓梅子为“曹公”,“望梅止渴”成语亦由是而出。
"邻家蚕熟麦秋天":邻居家的桑蚕已熟,小麦也即将要收割了。
# 麦秋:初夏。初夏正是麦子成熟的季节,而秋天是谷物成熟的季节,因此古人引申称初夏为麦秋。,蚕熟:指蚕上蚕山结茧。,邻家:邻居;相邻的住家。
元代诗人
元淮(1130?~?),元代诗人。名仲泉,字国泉,号水镜,祖籍抚州临川(今属江西)。元初,曾率军平定闽中地方武装,以军功显于闽,授武德将军,任福建邵武知府,官至溧阳路总管。元淮文武双全,工诗文。著有《金渊集》,因与仇远之诗集同名,后人改集为《金渊吟》或《水镜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节气诗。描绘了小满时节烟雨、子规、黄梅、蚕麦等景象,既展现出节气特色,也含蓄流露客居他乡的淡淡乡愁,语言凝练,富有生活气息。
2. 写作手法
对比:“映水黄梅多半老,邻家蚕熟麦秋天”,勾勒出黄梅成熟、蚕茧丰收、麦近收割的生机勃勃画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丰收的喜悦。而与之相对的,是前两句中诗人“润逼红绡透客毡”的客居之态,透露出其孤身漂泊的孤寂。丰收盛景与诗人的漂泊之愁形成鲜明对比,含蓄展现内心复杂情绪。
3. 分段赏析
首句以听觉与视觉交融起笔。“子规声”点明时节(杜鹃啼鸣常在春夏之交),“雨如烟”化虚为实,将迷蒙细雨比作轻烟缭绕,既写出江南梅雨的湿润朦胧,又暗合“小满江河满”的物候特征。子规的啼鸣似在催促农事,细雨则默默滋养土地,为后文丰收之景埋下伏笔。第二句转写雨意侵人之态。“润逼”二字力透纸背,既言湿气无孔不入,亦暗含节气力量之不可抗拒。“红绡”或指落花(如石榴花),“客毡”则暗示羁旅之人,湿气浸透衣衫与行囊,既凸显小满雨势的绵密,又以旅人视角带出旁观农时的闲适,与后文邻家蚕麦的丰收形成微妙对照。第三句视角由远及近,聚焦水边梅树。黄梅经雨渐熟,倒影沉碧,“多半老”三字以口语入诗,既写梅子将熟未熟之态,又暗扣“小满”物候——此时麦粒初盈,梅子半黄,万物皆在生长的临界点。一池春水映梅影,更添几分初夏的静谧与生机。尾句笔锋陡转,以农家事收束全篇。“蚕熟”呼应首句子规啼鸣(古有“蚕月”之说),“麦秋天”化用《月令》“麦秋至”,本指麦收时节,此处以“秋”字点睛,既写麦浪翻黄如秋色,又暗含小满后芒种将至的时令流转。邻家蚕麦双熟的景象,将前文雨润万物的抽象意蕴,凝练为具体而微的丰收图景。
上一篇:元·王冕《素梅 十七》
下一篇:元·刘敏中《满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