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án
huā

朝代:唐作者:胡宿浏览量:1
cán
hóng
diāo
xiǎo
lái
lián
wài
zhèng
piāo
yáo
shù
zhī
cuì
kōng
xiāng
duì
wàn
piàn
xiāng
hún
zhāo
cháng
mèng
huí
chūn
líng
rén
shuǐ
tiáo
tiáo
rěn
jiāng
chuán
hèn
bèi
fāng
fēng
tòu
liáo

译文

雨水压迫着残败的红花,一夜之间就凋零了,清晨来到帘外,正看到残花在空中飘荡。几枝绿叶徒然地相对而立,千万片花的香魂无法招回。从长乐宫的梦中醒来,春天一片寂静,武陵人已经离去,江水迢迢。怎能忍心用玉笛传达这遗恨,却苦于被芳香的风透过华美的窗户。

逐句剖析

"雨压残红一夜凋":雨水压迫着残败的红花,一夜之间就凋零了,

"晓来帘外正飘摇":清晨来到帘外,正看到残花在空中飘荡。

"数枝翠叶空相对":几枝绿叶徒然地相对而立,

"万片香魂不可招":千万片花的香魂无法招回。

"长乐梦回春寂寂":从长乐宫的梦中醒来,春天一片寂静,

"武陵人去水迢迢":武陵人已经离去,江水迢迢。

"忍将玉笛传遗恨":怎能忍心用玉笛传达这遗恨,

# 忍:《唐诗鼓吹》作愁。

"苦被芳风透绮寮":却苦于被芳香的风透过华美的窗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残花》是北宋胡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残花为吟咏对象,描绘了暮春时节残花凋零的凄凉景象首联描绘雨打残花、一夜凋零之景,奠定哀伤基调;颔联以翠叶空对、香魂难招,强化孤寂氛围;颈联借典抒发时光易逝、美好难再之慨;尾联以笛传恨、风透窗,尽显诗人无奈惆怅,全诗情感层层递进。全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表达了诗人对暮春残花的惋惜和对时光易逝的惆怅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

胡宿(995?~1067),北宋文学家。字武平,谥文恭,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天圣进士,初授真州扬子尉,官至尚书左丞,以太子少师致仕。他擅长骈文和律诗,所撰制词“典重赡丽,追踪六朝”。其律诗则沿西昆余波,工丽妍妙,尤喜用字尖新,稍有僻涩之病。著有《文恭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以咏物抒怀的诗。描绘了雨后残花一夜之间在雨的重压下凋零,清晨帘外落花飘飞,仅余数枝翠叶相对的景象。深刻地表达了诗人面对美好事物消逝时内心的惆怅之情,借残花的命运抒发对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感慨与叹惋。

2. 写作手法

双关:“忍将玉笛传遗恨,苦被芳风透绮寮”。“玉笛”吹出的曲调,既指笛声本身传达的哀怨,又双关诗人内心对残花凋零的遗恨。笛声在古诗词中常带有哀怨情绪,这里借笛声之“恨”,说诗人之“恨”,一语双关。对比:“数枝翠叶空相对,万片香魂不可招”。“数枝翠叶”与“万片香魂”形成对比,翠叶尚在,然而曾经与之相伴的众多花瓣(香魂)却已消逝不见,突出了残花凋零的凄凉,强化了花去叶存的反差之感。虚实相生:“长乐梦回春寂寂,武陵人去水迢迢”。“长乐梦回”是虚写,诗人想象自己如在长乐宫的梦境之中,醒来后只觉春日寂静,营造出一种虚幻而寂寥的氛围;“武陵人去”以武陵人离开桃花源后,只见水途迢迢,是实中有虚。实写水之迢迢,虚指美好消逝,难以追寻。两句虚实相生,表达了对残花所代表的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与怅惘。化用:“长乐梦回春寂寂,武陵人去水迢迢”。“长乐梦回”化用了唐宫中长乐宫的意象,常被用来象征繁华逝去,此处暗示曾经的美好如梦境般消逝;“武陵人去”明显化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人进入桃花源又离开的典故,以武陵人离去后,水途遥远,暗喻残花如同那远去的桃花源般,美好不再,难以寻觅,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

3. 分段赏析

“雨压残红一夜凋,晓来帘外正飘飖”,首联紧扣诗题,描绘出一幅残花凋零的凄凉画面。一夜风雨肆虐,无情地压垮了枝头的残花,使其纷纷凋落。清晨醒来,诗人看到帘外落花随风飘飞,四处散落。“压”字生动地表现出雨势的凶猛,对残花造成的沉重打击;“飘飖”则细腻地刻画了落花在空中无助飘荡的姿态,营造出一种衰败、凄清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基调,也直接点出了“残花”这一主题。“数枝翠叶空相对,万片香魂不可招”,此联进一步描写残花凋零后的景象。几枝翠绿的叶子徒然地相互对望,而曾经与它们相伴的千万片花瓣却已消逝,如同香魂飘散,再也无法招回。“数枝”与“万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落花数量之多,强调了花朵凋零的惨烈程度。“空相对”的“空”字,以及“不可招”,都深刻地传达出一种无奈与哀伤,诗人对残花消逝的痛惜之情跃然纸上。翠叶的“存”与花瓣的“去”,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生命消逝的哀伤之感。“长乐梦回春寂寂,武陵人去水迢迢”,颈联巧妙化用典故,深化主题。“长乐梦回”,化用了唐代长乐宫的意象,长乐宫在历史上曾是繁华之地,这里借指往昔的美好时光如同一场春梦,醒来后只留下一片寂静。“武陵人去”则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人进入桃花源又离去的故事,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诗人以这两个典故,营造出一种虚幻、怅惘的氛围,将对残花凋零的哀伤,延伸到对人生美好事物如梦幻泡影般消逝的感慨,表达了对逝去繁华与美好的无尽追思和无奈。“忍将玉笛传遗恨,苦被芳风透绮寮”,尾联以景结情,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怎能忍心用玉笛吹奏出饱含遗恨的曲调,然而那带着残花芬芳的春风,却偏偏苦苦地透过雕花的窗户,传入室内,更添愁绪。“忍将”一词,表明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想要排解对残花凋零的遗恨却又难以做到。“苦被”则进一步强调了春风的“无情”,似乎有意撩拨诗人内心的伤痛。笛声与春风,一虚一实,相互映衬,将诗人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遗恨与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不归》

下一篇:唐·胡曾《寄蜀中薛涛校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