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尚征伐":战乱中你远离家乡,
# 河间:朱注引旧唐书地理志:瀛州河间郡,属河北道。
"汝骨在空城":如今尸骨遗留在荒凉的县城。
"从弟人皆有":堂弟中唯独不得相见,
"终身恨不平":终生遗憾难以平静。
"数金怜俊迈":分金时你总是欣赏幼子俊迈,
# 数金怜俊迈:草堂诗笺:数金,谓幼时识数钱也。甫偶然忆此一事,怜而爱之。
"总角爱聪明":总角时你十分爱他聪明伶俐。
"面上三年土":你逝去已三年,
"春风草又生":坟头春风又吹拂着绿草重生。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对比:“河间尚征伐,汝骨在空城”中,“河间尚征伐”描绘出战争仍在持续的动荡背景,展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不安与混乱。而“汝骨在空城”则刻画出一种凄凉、死寂的场景,空城中只剩下亲人的尸骨,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强烈地烘托出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冲击,凸显出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间接抒情:情景交融,“面上三年土”描绘出从弟坟上堆土已久,暗示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消逝,给人以沉重、凄凉之感。而“春风草又生”则是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面,春风轻拂,野草新生。然而,在这生机勃勃的景象背后,却是从弟永远的沉睡和诗人无尽的哀伤。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和对从弟的思念之情,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真挚。直抒胸臆:诗中“终身恨不平”直抒胸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诗人对从弟早逝的深深怨恨和无尽遗憾。这种直接的情感抒发,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煎熬,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情感共鸣。
2. 分段赏析
“河间尚征伐”描绘了河间地区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尚”字体现出战争仍在持续或该地区一贯以征伐著称,暗示着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人民生活的艰难。“汝骨在空城”则点明了亲人的不幸遭遇,其尸骨被留在这座空寂无人的城市之中,一个“空”字既描绘出城市的冷清与衰败,又烘托出一种凄凉、悲惨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亲人的悲痛之情。“从弟人皆有”表达了对从弟众多这一事实的感慨,强调了亲情的普遍存在。然而,紧接着“终身恨不平”却笔锋一转,突出了这种仇恨情绪的强烈和持久。这里的“恨”不仅包含了对战争造成亲人离散和死亡的怨恨,也可能蕴含着对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百姓受苦受难的不满。“数金怜俊迈,总角爱聪明”回忆了逝去亲人的美好品质。“数金”可能暗示着亲人的才华出众或具有某种珍贵的特质,“怜俊迈”则直接表达了对亲人英俊豪迈形象的喜爱和赞赏。“总角”指的是童年时期,“爱聪明”则体现了亲人自幼就聪明伶俐,让人喜爱。这两句诗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勾勒出亲人的形象,展现出他的美好品质和独特魅力。“面上三年土”描述了亲人的尸骨被掩埋已经三年之久,时间流逝却无法冲淡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悲痛。“春风草又生”则是以自然界的生机勃勃来反衬出亲人离去后的死寂和凄凉。春风拂过,野草新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循环,但与亲人永远的离去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生死两隔的无奈和悲哀。
上一篇:唐·贾岛《友人婚杨氏催妆》
下一篇:唐·胡宿《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