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花蘸水火不灭":蓼花火红,生长在水边,迎风飘动,好像万把火团一样,任凭水浇也浇不灭,
# 蘸水:指迎风飘动,花头点动着水面。蘸:沾染。,蓼花:草本植物。节常膨大,托叶鞘状,抱茎,花淡红色或白色。花,一作梢。
"水鸟惊鱼银梭投":鱼儿受惊如银梭般游来游去,动作飞快。
# 银梭:银质梭子。常用以比喻鱼。
"满目荷花千万顷":极目望去,红色的荷花茫茫一片,有千万顷之多,
# 满目:充满视野。
"红碧相杂敷清流":荷花与荷叶相杂在一起,铺盖在清澈的水流上面。
# 清流:清澈的流水。,敷:铺展。
"孙武已斩吴宫女":美丽的红荷花,仿佛是孙武当年斩断吴宫佳人头一样,
# 孙武:春秋时兵家,字长卿,齐国人,世称“孙子”。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孙武为吴王搬演阵法,宫女充为兵卒,恃宠调笑,不听指挥,孙武立斩二人,阵法则成。
"琉璃池上佳人头":清澈的池面上,开满了美丽的红荷花,漂浮在水面。
# 琉璃池:指水如琉璃一样的池子,形容后湖彩色斑驳。典出《佛说无量寿经》:“内外左右,有诸浴池……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精池者,底疵璃沙。璃池者,底水精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琉璃,亦作“流离”,一种矿石质的有色半透明体材料。
南唐中主、词人
李璟(916~961),五代南唐国君、词人。原名景通,改名瑶,又改璟,字伯玉,徐州(今属江苏)人。南唐烈祖长子。升元元年,李昪建立南唐,封李璟为吴王,后徒封为齐王;升元七年,李璟继位;交泰元年,兵败于后周,遂去帝号,称国主,庙号元宗,史称南唐中主。李璟工诗词,其词仅存四首,题材多与相思恨别有关,风格蕴藉含蓄,深沉动人,意境较高。后人把他及其子李煜(后主)的作品,合刻为《南唐二主词》。其词《浣溪沙》最为著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后湖蓼花、水鸟、荷花等美丽景致,通过奇特想象和典故运用,表达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与复杂情绪。借后湖莲花盛开等景象写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及独特联想。
2. 写作手法
比喻:“水鸟惊鱼银梭投”,将受水鸟惊吓而游动的鱼比作银梭,形象地写出鱼游动时的快速与闪烁之态,使诗句生动鲜活,增强画面感。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蓼花蘸水火不灭,水鸟惊鱼银梭投。满目荷花千万顷,红碧相杂敷清流”,首句写蓼花临水,颜色火红,仿佛蘸水也无法使其熄灭,突出蓼花的艳丽与蓬勃生机。次句描绘水鸟掠过湖面,惊得鱼儿如梭般快速游动,一动一静间,尽显自然的灵动之美。第三、四句写极目所见,大片荷花铺满水面,红色的荷花与碧绿的荷叶相互交织,覆盖在清澈的流水之上,从色彩和数量上着力渲染后湖荷花盛开的壮观与艳丽,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展现出一幅充满生机与美感的自然画卷。后两句“孙武已斩吴宫女,琉璃池上佳人头”,诗人在此处笔锋一转,引入孙武斩吴宫女的典故。琉璃池的清澈与荷花的艳丽,本是美好的景象,却被诗人比作孙武斩杀的宫女头颅。这种奇特的想象与比喻,打破常规审美,使诗歌意境陡然转变,充满神秘与冷峻氛围。一方面体现诗人对荷花独特的审美感受,另一方面也可能隐含着南唐统治者潜意识中的不安与复杂情绪,反映出当时南唐表面繁华背后潜在的危机。
4. 作品点评
《游后湖赏莲花》在艺术表现上别具一格。诗的前半部分,通过细腻笔触描绘后湖美景,色彩鲜明,动静结合,将蓼花、水鸟、荷花等景物写得生动鲜活,展现出自然的美妙与神秘。后半部分的奇特想象与用典,虽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吉利之语,但从文学创作角度看,极大丰富了诗歌内涵与表现力,使诗歌跳出传统写景诗的窠臼。整首诗写景雅致,想象奇特,虽因后两句的独特表达存在争议,但正是这种独特性,使其在南唐诗歌中脱颖而出。
# 识者谓:虽佳句,然宫中有佳人头,非吉也。
宋诗人阮阅《诗话总龟》卷三十一引《摭遗》
# 李煜柔弱寡断,潜意识暗显危机感。潜意识的某种预测,会以梦、呓语等曲折的形式表现出来。荒淫混乱,为日久矣,推之诗谶,岂归偶然?
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周睿《与五代史料相关的谶言诗的文本类型与文化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