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
·
fēng
qīng
yún
tiē
shuǐ
fēi

朝代:唐作者:李璟浏览量:1
fēng
qīng
yún
tiē
shuǐ
fēi
zhà
qíng
chí
guǎn
yàn
zhēng
shěn
láng
duō
bìng
shèng
shā
shàng
wèi
wén
hóng
鸿
yàn
xìn
zhú
jiān
shí
tīng
zhè
qíng
wéi
yǒu
luò
huā
zhī

译文

风压着柳絮贴着水面纷飞,雨后初晴燕子在池沼边衔泥筑巢。沈郎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在沙上没有收到鸿雁传来的书信,竹林间时时听到鹧鸪悲啼,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

逐句剖析

"风压轻云贴水飞":风压着柳絮贴着水面纷飞,

# 贴水:紧挨近水面。,轻云:本指轻薄飘浮的白云。这里比喻柳絮。

"乍晴池馆燕争泥":雨后初晴燕子在池沼边衔泥筑巢。

# 燕争泥:燕子趁着天晴衔泥筑巢。,池馆:池沼馆阁。这里主要指池沼。,乍晴:雨后初晴。乍:初,刚。

"沈郎多病不胜衣":沈郎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

# 不胜衣:形容消瘦无力,连衣服的重量都难以承受。胜,承受。,沈郎:即沈约,字休文,南朝梁诗人。他在《与徐勉书》中说:“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意思是说因多病而腰围消瘦。后遂以“沈腰”作多病的代称。

"沙上未闻鸿雁信":在沙上没有收到鸿雁传来的书信,

# 鸿雁信: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汉书·苏武传》: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流于北海。昭帝即位,匈奴与汉和亲,汉请求匈奴归还苏武。匈奴诈言苏武已死。后汉派使者说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沼泽中。匈奴单于大惊,致歉汉使。,沙上:指沙渚、沙滩之上。

"竹间时听鹧鸪啼":竹林间时时听到鹧鸪悲啼,

# 鹧鸪啼:鹧鸪鸟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在外的游子听到鹧鸪的叫声会感到凄凉。鹧鸪,禽名,善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是宋代苏轼所作的一首词。词的上阕描绘了春日里风压轻云、池馆初晴、燕子争泥的明丽春景,却以“沈郎多病不胜衣”的自身境况,形成以乐景衬哀情的效果;下阕写沙上无鸿雁传信,竹间只闻鹧鸪啼叫,将思念与孤寂之情融入景中,末句“此情惟有落花知”,以落花作喻,含蓄深沉地抒发了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情思。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清丽自然,在细腻的景物描写中,传递出复杂的情感,展现出苏轼独特的词风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唐中主、词人

李璟(916~961),五代南唐国君、词人。原名景通,改名瑶,又改璟,字伯玉,徐州(今属江苏)人。南唐烈祖长子。升元元年,李昪建立南唐,封李璟为吴王,后徒封为齐王;升元七年,李璟继位;交泰元年,兵败于后周,遂去帝号,称国主,庙号元宗,史称南唐中主。李璟工诗词,其词仅存四首,题材多与相思恨别有关,风格蕴藉含蓄,深沉动人,意境较高。后人把他及其子李煜(后主)的作品,合刻为《南唐二主词》。其词《浣溪沙》最为著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词在作者归属上曾存争议,一说此词是李璟的作品,明代《类编草堂诗余》将其署为李璟之作,《李璟李煜词补遗》因此误收,但依据元刻本,可确定此词为苏轼的作品。约在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春,苏轼触景生情,迎春景而春情涌动,因思念妻子,遂作此词以寄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伤春怀人的词。上阕描绘春日里轻云贴水、燕子争泥的景象,下阕借“未闻鸿雁信”“时听鹧鸪啼”营造出孤寂氛围,以景衬情,表达了词人伤春的愁绪以及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乐景衬哀情,上阕描绘轻云、飞燕等欢快春景,下阕写“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借不见鸿雁传书的失落、鹧鸪啼叫的凄切,委婉传递出内心的孤寂与思念,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更显愁绪之深。用典:“沈郎多病不胜衣”一句,巧用“沈郎”典故。“沈郎”指的是南朝梁文学家沈约,他在写给好友徐勉的信中,提及自己因病日渐消瘦,腰带也需不断缩紧。在本词中,苏轼以“沈郎”自比,借沈约病体消瘦之事,来形容自身病弱之态。词人借这一典故,将自己体弱、憔悴之感委婉道出,不仅增添了词作的文化底蕴,更含蓄而深沉地表达出内心的哀愁与无奈,使情感的抒发更加蕴藉深厚。写景抒情:前文以“风压轻云”“燕争泥”的春日乐景起笔,后文中词人的“不胜衣”“未闻雁信”“鹧鸪啼”“落花知”等抒情内容,与开篇的蓬勃生机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反衬内心的孤寂、思念与消沉,实现了景与情的交融,景为情铺垫,情因景更显深沉。

3. 分段赏析

上片“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起笔描绘出一幅春日灵动画面。微风轻拂,压低云朵,使之仿佛贴着水面疾飞;雨后初晴,池馆周围,燕子忙着争抢新泥筑巢。“压”“贴”“飞”三个动词连贯而下,生动精准地勾勒出景物动态,将春日的蓬勃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句纯然写景,却不着痕迹地为下文抒情蓄势,以乐景反衬后文中词人内心的孤寂。“沈郎多病不胜衣”,笔锋一转,词人以“沈郎”自比,借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从外在景的描写转入对自身内在状态的刻画,传达出一种衰弱、消沉之感,情感基调由此转入低沉。下片“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对仗工整。在沙滩上,词人盼望着能收到鸿雁传书,却始终未能如愿;竹林间,不时传来鹧鸪的啼叫。“未闻”与“时听”形成鲜明对照,“鸿雁信”代表着对远方之人消息的期盼,而鹧鸪啼声则增添了凄凉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词人的孤独、惆怅与思念之情。“此情惟有落花知”,收束全词,将情感推向高潮。词人的这份孤寂、思念之情无人能懂,唯有落花似乎能够知晓。以落花为知音,既赋予落花以情感,又强化了词人的孤独感,将那种无人倾诉、无人理解的悲凉与落寞,表达得婉转曲折、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的写景与抒情布局颇具巧思:上片仅开篇两句描绘实景,第三句便转入情感抒发,采用了先实后虚的表现手法;下片则将实景与虚境交融,于情感流露中自然显现景物轮廓。整体而言,词作意境清雅优美,情感真挚恳切,语言亦流畅自然,颇具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首尾自喻。“燕争泥”,喻别人得意,“沈郎”,自比。“未闻鸿雁”,无佳信息也。“鹧鸪啼”,声凄切也。通首婉侧。

清黄苏《寥园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九龄《叙怀二首》

下一篇:唐·柳宗元《柳州寄丈人周韶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