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还被青山碍":小楼还被门前青山阻碍了去路,
# 碍:遮挡。
"隔断楚天遥":因为青山隔断了视线,不能看到遥远的楚天。
# 楚天: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天空。
"昨宵入梦":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
"那人如玉":梦到那人如玉般,
# 那人如玉,何处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借用意境表达怀念。
"何处吹箫":不知道在何处吹着箫。
"门前朝暮":门前朝朝暮暮与我相对的,
"无情秋月":只有毫无情意的秋月和按约而至的春潮。
"看看憔悴":心事忧愁不定,
"飞花心事":似飞花一般,
# 飞花:飘飞的落花。
"残柳眉梢":双眉紧锁不展,恰如残柳。
元代散曲作家
张可久(1280~1350?),元代散曲作家。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移居杭州。延祐末年任绍兴路吏,历桐庐典史、徽州路税务大使等职,后归隐西湖以终。张可久能诗词,尤以散曲知名于世,与散曲作家乔吉并称“张乔”或“乔张”。今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余首,套曲九套。作品风格清雅明丽,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常常熔铸诗词名句。《太和正音谱》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如瑶天笙鹤”。生前曾编定《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四种散曲集,已散佚。今传有《张小山小令》《小山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人曲,描绘了从小楼向外眺望的画面、梦中美人的情景以及暮春的景色,营造出一种饱含思念与迷茫的氛围,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表达了对远方之人深切的怀念与愁绪。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门前朝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此句借朝暮相伴的“秋月”“春潮”之景,抒发自己内心的寂寞、无聊与感伤,借景传达对远方人的思念愁绪。化用:“无情秋月”化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以埋怨秋月无情,强化自身因与所思之人分离的惆怅。“有信春潮”化用唐代李益《江南曲》“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借潮水有信而人归无期之意,加深对思念之人未归的哀怨。
3. 分段赏析
“小楼”伊始的两句,刻画的是从小楼向外眺望的情景。西湖四周青山环绕,作者登楼远眺时,视线被重重叠叠的青山所阻隔,无法看到遥远的“楚天”。这两句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丝惆怅,这种情绪不仅借助意象来传达,一个“还”字更是着重强化了这种感觉。“还”含有“又”与“仍”之意,意味着本欲极目远方,怎奈又一次被青山阻碍,无法达成心愿,懊恼之情油然而生。曲文开篇便渲染出一种低沉烦闷的氛围,为后续具体的叙事与抒情奠定了基调。“昨宵入梦”以下三句,转入叙事。那位姿容如花似玉的美人,昨夜悄然进入作者的梦境,然而此刻,她却不知身在何方。此处巧妙借用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意,营造出一个美丽却又满含惆怅的梦境。梦境之所以美丽,是因美人入怀,想必其中不乏诸多旖旎温馨之景;而惆怅的缘由,则是梦醒之后,回忆梦中种种,却不知美人踪迹何处。这般别后于梦中相见,醒后却倍感失落的滋味,“分明又向华胥见”(姜夔《踏莎行》),曾让无数文人才子黯然神伤,张可久自然也不例外。倘若回顾前文,便会对开头两句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原来,所谓“遥断楚天遐”,实则暗藏着两人天各一方,关系被无情隔断的寓意;而“青山”的阻碍,或许就涵盖了人事方面的因素。作者借景抒情的高超技巧,在此处得以充分展现。“门前朝暮”这三句,顺着前文所铺陈的情感脉络持续延展,细细叙述那段时日的生活情境。从早到晚,陪伴在身旁的,唯有“秋月”与“春潮”,日子显得格外寂寞与无趣。然而,这般表述尚不足以尽抒愁绪,“秋月”被冠以“无情”之名,“春潮”被称作“有信”,如此一来,感伤的氛围又增添了几分。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秋》一词中写道:“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此句对秋月的无情发出埋怨,而这里的“无情秋月”,正是化用了这层意思。唐代李益在《江南曲》中亦有“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之句,表达了对潮来有信、人归无期的哀怨,这里的“有信春潮”同样是借鉴了此诗意蕴。故而,这三句于叙事写景之中,所蕴含的情感极为浓烈。“看看憔悴”这两句,则紧密结合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巧妙借助“飞花”与“残柳”,来比喻内心的惆怅以及形容的憔悴。“飞花”四处飘零、没有定所,恰似心境的摇摆不定;“残柳”枝叶亏缺、不再繁茂,犹如双眉因忧愁而皱损残败。由此可见,作者在描摹心境与形容方面,着实颇具功力。
4. 作品点评
此曲借暮春之景,深切抒发怀人愁思,其重点置于抒情,而非单纯写景。在情感的传达上,巧妙借助各种意象,呈现出形象且含蓄的特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张可久散曲独有的典雅蕴藉风格。
# 对玉人的眷眷思盼,使诗人心神交瘁,然而又不直接抒发,而是结合暮春景物,以花柳相比,所谓“飞花心事,残柳眉梢”,极其形象熨贴,极其委婉含蓄,亦小山典雅之作。
原文学艺术出版社社长黄克《中国古典韵文精选文库·元曲精选》
上一篇:元·何中《饶州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