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少英迈":寇准年少时才智超群,
# 英迈:才智超群。
"通《春秋》三传":通晓《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 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年十九":他十九岁的时候,
"举进士":考中了进士。
"太宗取人":宋太宗选用贤才,
"多临轩顾问":多次到殿前看望询问,
"年少者往往罢去":年纪小的人常常会免职离开。
"或教准增年":友人让寇准增加年龄,
# 或:有的人。
"答曰":(寇准)回答说:“
"准方进取":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
"可欺君邪":怎么可以欺骗皇上呢?”
"后中第":后来考取了(进士),
"授大理评事":被授官大理评事,
"知归州巴东、":管理归州巴东、
"大名府成安县":大名府成安县。
"每期会赋役":每次到征收赋税徭役的时候,
"未尝辄出符移":(寇准)从来没有下发征收的文件,
# 符移:官府征调敕命文书。,辄:就。,未尝:不曾。
"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只是将乡里百姓的姓名写出来贴在县衙的门口,
"百姓莫敢后期":百姓没有敢超出规定期限的。
"累迁殿中丞、":多次提升到殿中丞、
"通判郓州":担任郓州通判。
"召试学士院":(后来)被征召到学士院考核,
"授右正言、":被授予右正言、
"直史馆":直史馆?
"为三司度支推官":担任三司度支推官?
"转盐铁判官":转任为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正赶上(皇上)下诏召集百官议事,
"而准极陈利害":寇准努力诉说利益与损害?
"帝益器重之":皇帝更加重视他。
"擢尚书虞部郎中、":提拔为尚书虞部郎中、
"枢密院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
"判吏部东铨":判吏部东铨。
"尝奏事殿中":曾经在宫殿里当面向皇帝反映情况,
"语不合":话语不符合(皇帝的意思),
"帝怒起":皇帝生气(地)站起身来,
"准辄引帝衣":寇准就拉着皇帝的衣服,
"令帝复坐":让皇帝重新坐下,
"事决乃退":事情解决才退下。
"上由是嘉之":皇上因此嘉奖他,
"曰":说:“
"朕得寇准":我得到寇准,
"犹文皇之得魏征也":(就)如同唐太宗得到了魏征啊。”
脱脱: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阿鲁图:元朝大臣。
脱脱(传统蒙文:ᠲᠣᠭᠲᠠᠭᠠ,清代改译“托克托”,蒙语意为“定”,1314年-1356年1月10日),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蔑儿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元统二年(1334年),脱脱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至元六年(1340年),为中书右丞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至正三年(1343年),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至正四年(1344年)因病辞职。至正九年(1349年),复出为中书左丞相,次年改任中书右丞相。为应对危局,更改钞法,发行“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民心,被赞誉为“贤相”。至正十一年(1351年),镇压抗元红巾军,暂时将其镇压。至正十四年(1354年),脱脱遭朝中政敌弹劾,被革职流放于亦集乃路、云南等地。至正十五年十二月(1356年1月)在中书平章政事哈麻矫诏下饮鸩自尽,终年四十二岁。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复官。脱脱在四年多时间的改革中,使元朝末年的昏暗政治一度转为清明,取得了不少成绩。《元史》称其“功施社稷而不伐,位极人臣而不骄,轻货财,远声色,好贤礼士,皆出于天性。至于事君之际,始终不失臣节,虽古之有道大臣,何以过之”阿鲁图(?-1351年),又译阿鲁秃,蒙古阿儿刺氏。成吉思汗“四杰”之一博尔术玄孙,玉昔帖木儿孙。元朝大臣。阿鲁图初由经正监袭职为怯薛长,掌环卫。进斡林学士承旨、知枢密院事。顺帝至元三年(1337年),袭广平王。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由丞相脱脱荐举,拜中书右丞相,监修国史。预修宋辽金三史,阿鲁图任总裁。翌年,三史成,进献顺帝。阿鲁图任内,善理政用人,为众所服。顺帝至正六年(1346年),因拒与左丞相别儿怯不花同谋挤害原丞相脱脱,遭别儿怯不花结监察御史劾奏,罢相。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复起为太傅,出镇和林。后卒于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史传文,也是一篇人物传记,节选自元代脱脱等编纂的《宋史·寇准传》。聚焦北宋名臣寇准的早期经历,展现帝王对其“以天下为己任”之担当的高度认可。
2. 分段赏析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两句概括寇准早年特质。“英迈”二字凸显其才识卓越、风度超群的少年形象,“通《春秋》三传”则直接点明他在学术上的深厚造诣,为后文仕途发展埋下伏笔,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位早慧有为的青年才俊轮廓。“年十九,举进士”以简洁笔触交代关键人生节点。十九岁在古代属相当年轻的年纪,却能考取进士,既体现寇准天资聪颖,亦可见其勤奋苦学,这一成就成为他踏入仕途的起点,为后续政治生涯的展开做了铺垫,突出其少年得志的非凡经历。“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描述太宗选才场景。通过太宗“临轩顾问”的选才方式,以及“年少者罢去”的普遍现象,侧面烘托科举选拔之严苛,为寇准面临的困境造势,形成悬念,也从环境层面凸显寇准之后应试的不易与特殊。“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展现关键对话冲突。他人建议“增年”以迎合选才偏好,寇准却以“不可欺君”严词拒绝,短短一语,将其刚正不阿、坚守原则的品格鲜明托出,“方进取”三字更见其以诚信为本的处世态度,为人物形象注入正直底色。“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陈述仕途初阶。“后中第”紧承前文拒改年龄的情节,以结果证明其坚守的正确性,“授”“知”等动词依次展现官职任命与地方治理的开始,平铺直叙中见其正式踏上政治舞台,开启务实治政之路。“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细述治政细节。“未尝辄出符移”与“具乡里姓名揭县门”形成对比,凸显其治政方式的简约高效——不依赖强制公文,仅凭公示乡名便令百姓自觉遵期,既见其治理威信,亦显其深谙民心、治政有方,从侧面反映出他在基层的卓越管理能力。“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罗列官职变迁。“累迁”二字概括其稳步晋升的历程,一系列官职名称清晰呈现其在不同部门的历练,从地方到中央、从具体事务到财政管理,逐步展现其多方面的政务能力,为其受帝王器重做了能力层面的积累。“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抓住重要事件节点。“极陈利害”四字尽显寇准直言敢谏的风格,面对诏命,他不避风险、尽述实情,这种忠直态度与务实见解恰为帝王所需,“益器重之”则直接点明其言行带来的积极反馈,推动人物形象向朝廷重臣层面跃升。“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记录进一步升迁。此次晋升至更高阶官职,且兼管吏部铨选事务,体现帝王对其能力的高度认可与重用,从官职职能可见其已进入权力核心圈层,为后文朝堂直谏的情节做了地位上的铺垫,暗示其影响力日益增强。“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刻画冲突性场景。“语不合”点明矛盾起因,“怒起”描绘帝王震怒之态,而寇准“引帝衣”的大胆举动堪称震撼——在皇权至上的时代,此举尽显其执着刚勇、以国事为先的品格,“事决乃退”更见其坚持原则、必达目的的为政态度,将人物刚直不阿的特质推向高潮。“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以帝王评价作结。太宗将寇准比作魏征,一方面高度肯定其忠谏之德与辅政之才,另一方面借历史名臣类比,赋予寇准以贤臣典范的象征意义,既总结前文其刚直敢言的种种表现,亦从帝王视角确立其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收束全文的同时,进一步升华人物形象。
上一篇:元·张之翰《太常引 红梅》
下一篇:元·王恽《如梦令 和曲山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