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shǐ
·
·
zhào
zhuàn

朝代:元作者:脱脱、阿鲁图浏览量:3
shào
shì
guǎ
xué
shù
wéi
xiàng
tài
cháng
quàn
shū
wǎn
nián
shǒu
shì
juàn
měi
guī
qiè
shū
zhī
jìng
lín
zhèn
chǔ
jué
liú
hōng
jiā
rén
qiè
shì
zhī
lún
èr
shí
piān
xìng
shēn
chén
yǒu
àn
suī
duō
ér
néng
tiān
xià
shì
wéi
rèn
sòng
chū
zài
xiàng
wèi
zhě
duō
chuò
xún
gāng
guǒ
duàn
wèi
yǒu
cháng
zòu
jiàn
mǒu
rén
wéi
mǒu
guān
tài
yòng
míng
zòu
rén
yòng
míng
yòu
rén
zòu
tài
suì
liè
zòu
zhì
yán
biàn
guì
ér
shí
zhī
guī
zhuì
jiù
zhǐ
zòu
chū
tài
nǎi
yòng
rén
yǒu
qún
chén
dāng
qiān
guān
tài
rén
jiān
wéi
qǐng
tài
yuē
:“
:“
zhèn
wèi
qiān
guān
qīng
ruò
zhī
?”
?”
yuē
:“
:“
xíng
chéng
è
shǎng
chóu
gōng
jīn
tōng
dào
qiě
xíng
shǎng
tiān
xià
zhī
xíng
shǎng
fēi
xià
zhī
xíng
shǎng
zhuān
zhī
。”
。”
tài
shèn
suí
zhī
jiǔ
zhī
jìng
yǔn

译文

赵普年轻的时候熟悉官吏的事务,但学问很少,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用读书去劝告他。到了晚年,手里从不放下书本,每次回到自己的宅第,关上房门,打开书箱取出书来,整天读书。到第二天处理政事的时候,处理、决断很快,如流水一般。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赵普性情沉着、严肃刚正,虽然为人多妒忌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笫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奏举荐这人,太祖生气了,把起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过些日子补修这些旧纸片,像当初一样重新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用了这人。有一次,有个官按照律法应该升迁,但是太祖平时讨厌他,不同意升官。普坚持为他辩护,太祖发怒,说:“朕就是不给他升官,你又能怎么样?”赵普说:“刑罚是为了惩处坏人,奖赏是为了奖励功臣,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惯例。再说刑罚和奖赏是为了天下,而不是为了陛下,陛下怎么能以自己的喜欢厌恶来决定?”太祖怒火冲冲,站了起来,赵普也站了起来,太祖走进宫里,普不能入宫,坚持站在宫门外,过了很久,太祖终于同意。

逐句剖析

"普少习吏事":赵普年轻的时候熟悉官吏的事务,

"寡学术":但学问很少,

"及为相":等做了宰相,

"太祖常劝以读书":太祖经常用读书去劝告他。

"晚年手不释卷":到了晚年,手里从不放下书本,

"每归私第":每次回到自己的宅第,

"阖户启箧取书":关上房门,打开书箱取出书来,

# 阖:关闭。

"读之竞日":整天读书。

# 竞日:整天。

"及次日临政":到第二天处理政事的时候,

"处决如流":处理、决断很快,如流水一般。

"既薨":去世后,

"家人发箧视之":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

"则《论语》二十篇也":原来是《论语》二十篇。

"普性深沈有岸谷":赵普性情沉着、严肃刚正,

# 岸谷:形容人严肃刚正。

"虽多忌克":虽然为人多妒忌刻薄,

# 忌克:妒忌刻薄。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宋初":宋代初年,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

# 龌龊循默:拘谨顾小节。

"普刚毅果断":赵普却刚毅果断,

"未有其比":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

"太祖不用":太祖不用这人。

"普明日复奏其人":赵普笫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

"亦不用":太祖还是不用。

"明日":第三天,

"普又以其人奏":赵普还是上奏举荐这人,

"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太祖生气了,把起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

"跪而拾之以归":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

"他日补缀旧纸":过些日子补修这些旧纸片,

"复奏如初":像当初一样重新拿去上奏。

"太祖乃悟":太祖这才清醒过来,

"卒用其人":最终用了这人。

"有群臣当迁官":有一次,有个官按照律法应该升迁,

"太祖素恶其人":但是太祖平时讨厌他,

"不与":不同意升官。

"普坚以为请":普坚持为他辩护,

"太祖怒曰":太祖发怒,说:“

"朕固不为迁官":朕就是不给他升官,

"卿若之何":你又能怎么样?”

"普曰":赵普说:“

"刑以惩恶":刑罚是为了惩处坏人,

"赏以酬功":奖赏是为了奖励功臣,

"古今通道也":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惯例。

"且刑赏天下之刑赏":再说刑罚和奖赏是为了天下,

"非陛下之刑赏":而不是为了陛下,

"岂得以喜怒专之":陛下怎么能以自己的喜欢厌恶来决定?”

"太祖怒甚":太祖怒火冲冲,

"起":站了起来,

"普亦随之":赵普也站了起来,太祖走进宫里,

"久之不去":普不能入宫,坚持站在宫门外,过了很久,

"竟得俞允":太祖终于同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宋史·赵普传》是元代脱脱、阿鲁图主持编纂的《宋史》中关于北宋名相赵普的传记。该传记记载了赵普从少时学习吏事到担任宰相的生平事迹,重点记述了他“晚年手不释卷”勤奋读书的治学态度,以及“以天下事为己任”的政治品格。通过“奏荐人才被拒仍坚持上奏”“力谏皇帝依法刑赏”等典型事例,展现了赵普刚毅果断、胸怀天下的政治风范,塑造了一位深沉有谋略、敢于直谏的贤相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脱脱: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阿鲁图:元朝大臣。

脱脱(传统蒙文:ᠲᠣᠭᠲᠠᠭᠠ,清代改译“托克托”,蒙语意为“定”,1314年-1356年1月10日),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蔑儿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元统二年(1334年),脱脱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至元六年(1340年),为中书右丞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至正三年(1343年),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至正四年(1344年)因病辞职。至正九年(1349年),复出为中书左丞相,次年改任中书右丞相。为应对危局,更改钞法,发行“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民心,被赞誉为“贤相”。至正十一年(1351年),镇压抗元红巾军,暂时将其镇压。至正十四年(1354年),脱脱遭朝中政敌弹劾,被革职流放于亦集乃路、云南等地。至正十五年十二月(1356年1月)在中书平章政事哈麻矫诏下饮鸩自尽,终年四十二岁。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复官。脱脱在四年多时间的改革中,使元朝末年的昏暗政治一度转为清明,取得了不少成绩。《元史》称其“功施社稷而不伐,位极人臣而不骄,轻货财,远声色,好贤礼士,皆出于天性。至于事君之际,始终不失臣节,虽古之有道大臣,何以过之”阿鲁图(?-1351年),又译阿鲁秃,蒙古阿儿刺氏。成吉思汗“四杰”之一博尔术玄孙,玉昔帖木儿孙。元朝大臣。阿鲁图初由经正监袭职为怯薛长,掌环卫。进斡林学士承旨、知枢密院事。顺帝至元三年(1337年),袭广平王。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由丞相脱脱荐举,拜中书右丞相,监修国史。预修宋辽金三史,阿鲁图任总裁。翌年,三史成,进献顺帝。阿鲁图任内,善理政用人,为众所服。顺帝至正六年(1346年),因拒与左丞相别儿怯不花同谋挤害原丞相脱脱,遭别儿怯不花结监察御史劾奏,罢相。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复起为太傅,出镇和林。后卒于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第一段:勤学善思,以学辅政​“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此段以赵普晚年勤学的细节开篇,勾勒出其“从‘寡学术’到‘通治道’”的成长轨迹。“少习吏事,寡学术”点明其早年虽熟悉官场事务,但学术修养不足,隐含了其早期施政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而“太祖常劝以读书”则体现了君主对其的期待与引导。“晚年手不释卷”的“手不释卷”四字,生动刻画了赵普专注读书的形象;“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进一步以动作描写(闭门、开箱、取书、终日阅读),强调其读书的投入与持久。“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则通过“次日”的时间衔接,直接展现读书对政务处理的积极影响——“处决如流”(处理政务果断高效),凸显了“学以致用”的实践智慧。“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尤为精妙:家人打开箱子发现的仅是《论语》二十篇,既印证了前文“读书”的具体内容,又以“仅此一书”的细节暗示赵普对儒家经典的专注研读。结合后世“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此段不仅体现了赵普“以学辅政”的实践,更暗含了儒家思想对北宋初期政治理念的深远影响,为人物塑造了“沉稳好学、务实求进”的形象。​第二段:执著荐才,以刚毅破君主疑虑​​“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此段是说赵普举荐人才的执著,通过“三次奏荐”的反复与太祖“怒碎奏牍”的冲突,凸显其刚毅果断的性格与“以天下事为己任”的政治品格。“普性深沈有岸谷”总领本段,既点明其性格沉稳持重、严肃刚正的特点,又以“虽多忌克”的补充,使人物形象更立体真实。“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通过对比(其他宰相的“龌龊循默”——谨小慎微、沉默寡言),强化了赵普的独特性——他敢于突破常规,以刚毅的态度推动政务。“尝奏荐某人为某官”至“复奏如初”的情节展开:太祖三次拒绝(“不用”),赵普三次坚持(“复奏”),直至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此处“碎裂奏牍”的动作描写,既表现了太祖的愤怒,也暗示了君主权威的威慑力;而赵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的反应,则以“不变色”“跪拾”的细节,展现了其面对怒意时的镇定与对目标的坚定。“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执著——“补缀旧纸”(修补被撕碎的奏章)的动作,既体现了赵普的耐心与细致,也暗含了他对人才的珍视(即使奏章被毁,仍不放弃);“复奏如初”的重复,则以“不变”的坚持对抗“怒变”的压力,最终迫使太祖“乃悟,卒用其人”。此段通过“三次奏荐”的反复与细节描写,将赵普“不因君主怒意而退缩”的刚毅与“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责任感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三段:直谏刑赏,以原则抗君主私情​​“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此段以赵普与太祖关于“迁官”的争议为核心,通过直谏与抗争的情节,将人物“坚守原则、不畏君威”的品格推向高潮。“有群臣当迁官”点明事件背景,“太祖素恶其人,不与”则揭示了君主因个人好恶拒绝批准的事实。面对此情境,赵普“坚以为请”(坚持请求),直接触发冲突。太祖的怒斥“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以“固”(坚决)、“卿若之何”(你能怎样)的强硬措辞,展现了君主的权威与怒意;而赵普的回应“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则引用儒家经典治国理念(刑罚惩恶、奖赏酬功是古今通行的准则),将个人争议上升至“天下公义”的高度。“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更以“天下之刑赏”(刑赏关乎国家法度)与“陛下之刑赏”(君主个人意志)的对比,直指君主“以喜怒专刑赏”的弊端,强调政治决策需符合公正原则而非个人情绪。“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的动作描写特别生动:太祖“起”(起身离开),赵普“随之”(跟随不走),并通过“久之不去”的时间延续,强化了赵普施加压力的决心。最终“竟得俞允”(最终获得批准)的结果,既体现了赵普执著抗争的效果,也暗示了君主对“天下公义”理念的妥协——即使贵为君主,亦需遵循治国正道。此段通过“直谏—抗争—得允”的完整情节,将赵普“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品格推得更高,使其形象超越了一般的“能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侯善渊《酹江月》

下一篇:元·邵亨贞《菩萨蛮 苏小小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