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少习吏事":赵普年轻的时候熟悉官吏的事务,
"寡学术":但学问很少,
"及为相":等做了宰相,
"太祖常劝以读书":太祖经常用读书去劝告他。
"晚年手不释卷":到了晚年,手里从不放下书本,
"每归私第":每次回到自己的宅第,
"阖户启箧取书":关上房门,打开书箱取出书来,
# 阖:关闭。
"读之竞日":整天读书。
# 竞日:整天。
"及次日临政":到第二天处理政事的时候,
"处决如流":处理、决断很快,如流水一般。
"既薨":去世后,
"家人发箧视之":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
"则《论语》二十篇也":原来是《论语》二十篇。
"普性深沈有岸谷":赵普性情沉着、严肃刚正,
# 岸谷:形容人严肃刚正。
"虽多忌克":虽然为人多妒忌刻薄,
# 忌克:妒忌刻薄。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宋初":宋代初年,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
# 龌龊循默:拘谨顾小节。
"普刚毅果断":赵普却刚毅果断,
"未有其比":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
"太祖不用":太祖不用这人。
"普明日复奏其人":赵普笫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
"亦不用":太祖还是不用。
"明日":第三天,
"普又以其人奏":赵普还是上奏举荐这人,
"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太祖生气了,把起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
"跪而拾之以归":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
"他日补缀旧纸":过些日子补修这些旧纸片,
"复奏如初":像当初一样重新拿去上奏。
"太祖乃悟":太祖这才清醒过来,
"卒用其人":最终用了这人。
"有群臣当迁官":有一次,有个官按照律法应该升迁,
"太祖素恶其人":但是太祖平时讨厌他,
"不与":不同意升官。
"普坚以为请":普坚持为他辩护,
"太祖怒曰":太祖发怒,说:“
"朕固不为迁官":朕就是不给他升官,
"卿若之何":你又能怎么样?”
"普曰":赵普说:“
"刑以惩恶":刑罚是为了惩处坏人,
"赏以酬功":奖赏是为了奖励功臣,
"古今通道也":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惯例。
"且刑赏天下之刑赏":再说刑罚和奖赏是为了天下,
"非陛下之刑赏":而不是为了陛下,
"岂得以喜怒专之":陛下怎么能以自己的喜欢厌恶来决定?”
"太祖怒甚":太祖怒火冲冲,
"起":站了起来,
"普亦随之":赵普也站了起来,太祖走进宫里,
"久之不去":普不能入宫,坚持站在宫门外,过了很久,
"竟得俞允":太祖终于同意。
脱脱: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阿鲁图:元朝大臣。
脱脱(传统蒙文:ᠲᠣᠭᠲᠠᠭᠠ,清代改译“托克托”,蒙语意为“定”,1314年-1356年1月10日),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蔑儿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元统二年(1334年),脱脱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至元六年(1340年),为中书右丞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至正三年(1343年),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至正四年(1344年)因病辞职。至正九年(1349年),复出为中书左丞相,次年改任中书右丞相。为应对危局,更改钞法,发行“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民心,被赞誉为“贤相”。至正十一年(1351年),镇压抗元红巾军,暂时将其镇压。至正十四年(1354年),脱脱遭朝中政敌弹劾,被革职流放于亦集乃路、云南等地。至正十五年十二月(1356年1月)在中书平章政事哈麻矫诏下饮鸩自尽,终年四十二岁。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复官。脱脱在四年多时间的改革中,使元朝末年的昏暗政治一度转为清明,取得了不少成绩。《元史》称其“功施社稷而不伐,位极人臣而不骄,轻货财,远声色,好贤礼士,皆出于天性。至于事君之际,始终不失臣节,虽古之有道大臣,何以过之”阿鲁图(?-1351年),又译阿鲁秃,蒙古阿儿刺氏。成吉思汗“四杰”之一博尔术玄孙,玉昔帖木儿孙。元朝大臣。阿鲁图初由经正监袭职为怯薛长,掌环卫。进斡林学士承旨、知枢密院事。顺帝至元三年(1337年),袭广平王。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由丞相脱脱荐举,拜中书右丞相,监修国史。预修宋辽金三史,阿鲁图任总裁。翌年,三史成,进献顺帝。阿鲁图任内,善理政用人,为众所服。顺帝至正六年(1346年),因拒与左丞相别儿怯不花同谋挤害原丞相脱脱,遭别儿怯不花结监察御史劾奏,罢相。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复起为太傅,出镇和林。后卒于位。
1. 分段赏析
第一段:勤学善思,以学辅政“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此段以赵普晚年勤学的细节开篇,勾勒出其“从‘寡学术’到‘通治道’”的成长轨迹。“少习吏事,寡学术”点明其早年虽熟悉官场事务,但学术修养不足,隐含了其早期施政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而“太祖常劝以读书”则体现了君主对其的期待与引导。“晚年手不释卷”的“手不释卷”四字,生动刻画了赵普专注读书的形象;“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进一步以动作描写(闭门、开箱、取书、终日阅读),强调其读书的投入与持久。“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则通过“次日”的时间衔接,直接展现读书对政务处理的积极影响——“处决如流”(处理政务果断高效),凸显了“学以致用”的实践智慧。“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尤为精妙:家人打开箱子发现的仅是《论语》二十篇,既印证了前文“读书”的具体内容,又以“仅此一书”的细节暗示赵普对儒家经典的专注研读。结合后世“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此段不仅体现了赵普“以学辅政”的实践,更暗含了儒家思想对北宋初期政治理念的深远影响,为人物塑造了“沉稳好学、务实求进”的形象。第二段:执著荐才,以刚毅破君主疑虑“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此段是说赵普举荐人才的执著,通过“三次奏荐”的反复与太祖“怒碎奏牍”的冲突,凸显其刚毅果断的性格与“以天下事为己任”的政治品格。“普性深沈有岸谷”总领本段,既点明其性格沉稳持重、严肃刚正的特点,又以“虽多忌克”的补充,使人物形象更立体真实。“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通过对比(其他宰相的“龌龊循默”——谨小慎微、沉默寡言),强化了赵普的独特性——他敢于突破常规,以刚毅的态度推动政务。“尝奏荐某人为某官”至“复奏如初”的情节展开:太祖三次拒绝(“不用”),赵普三次坚持(“复奏”),直至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此处“碎裂奏牍”的动作描写,既表现了太祖的愤怒,也暗示了君主权威的威慑力;而赵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的反应,则以“不变色”“跪拾”的细节,展现了其面对怒意时的镇定与对目标的坚定。“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执著——“补缀旧纸”(修补被撕碎的奏章)的动作,既体现了赵普的耐心与细致,也暗含了他对人才的珍视(即使奏章被毁,仍不放弃);“复奏如初”的重复,则以“不变”的坚持对抗“怒变”的压力,最终迫使太祖“乃悟,卒用其人”。此段通过“三次奏荐”的反复与细节描写,将赵普“不因君主怒意而退缩”的刚毅与“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责任感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三段:直谏刑赏,以原则抗君主私情“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此段以赵普与太祖关于“迁官”的争议为核心,通过直谏与抗争的情节,将人物“坚守原则、不畏君威”的品格推向高潮。“有群臣当迁官”点明事件背景,“太祖素恶其人,不与”则揭示了君主因个人好恶拒绝批准的事实。面对此情境,赵普“坚以为请”(坚持请求),直接触发冲突。太祖的怒斥“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以“固”(坚决)、“卿若之何”(你能怎样)的强硬措辞,展现了君主的权威与怒意;而赵普的回应“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则引用儒家经典治国理念(刑罚惩恶、奖赏酬功是古今通行的准则),将个人争议上升至“天下公义”的高度。“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更以“天下之刑赏”(刑赏关乎国家法度)与“陛下之刑赏”(君主个人意志)的对比,直指君主“以喜怒专刑赏”的弊端,强调政治决策需符合公正原则而非个人情绪。“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的动作描写特别生动:太祖“起”(起身离开),赵普“随之”(跟随不走),并通过“久之不去”的时间延续,强化了赵普施加压力的决心。最终“竟得俞允”(最终获得批准)的结果,既体现了赵普执著抗争的效果,也暗示了君主对“天下公义”理念的妥协——即使贵为君主,亦需遵循治国正道。此段通过“直谏—抗争—得允”的完整情节,将赵普“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品格推得更高,使其形象超越了一般的“能臣”。
上一篇:元·侯善渊《酹江月》
下一篇:元·邵亨贞《菩萨蛮 苏小小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