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时春社":在春社时飞来,
# 春社:古代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去时秋社":到秋社时又归去,
# 秋社: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年年来去搬寒热":年年来来去去,像是在给人们搬寒运热。
"语喃喃":它们在窃窃私语,
# 喃喃:燕子的叫声。
"忙劫劫":飞来飞去忙个不停,
# 忙劫劫:奔波忙碌的样子。劫劫,同“汲汲”。
"春风堂上寻王谢":它们在寻觅春风堂上旧时的主人,
# 春风堂上寻王谢:“春风”二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指东晋贵族王导、谢安,此代指高门贵族。
"巷陌乌衣夕照斜":此时乌衣巷口夕阳斜照。
# 乌衣:指乌衣巷,在金陵城内,是王、谢等两家豪门贵族聚居的地方。
"兴":兴旺,
"多见些":它们见过人世间多少兴亡更替,
# 多见些:“兴,多见些”二句:言见多听腻了豪门大族沉浮兴亡的故事。
"亡":灭亡,
"都尽说":这一切也尽由它们去议论评说。
元代曲作家
赵善庆(?~?),元代曲作家。名孟庆,字文贤、文宝,祖籍饶州乐平(今江西)。赵善庆行迹虽无史料记载,然从其曲中可知,其曾游历长安、潭州、杭州、瓜州、湘阴等地。赵善庆所作散曲,今存小令二十九首。他的曲作内容多写行旅风景,也有咏史抒怀及述写艳情之作。其行旅写景之曲多写伤别思乡,怀古之曲多持消极无奈态度,而咏怀之曲可见怀才不遇之悲。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蓝田美玉”。所作杂剧有《孙武子教女兵》《唐太宗骊山七德舞》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散曲,也是一首抒怀之作。借燕子春秋迁徙、穿梭旧宅的景象,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感慨,在候鸟往复中寄托朝代更迭的苍凉之叹。
2. 写作手法
拟人:“年年来去搬寒热”中“搬”字将燕子拟人化,赋予其主动搬运冷热的能力。燕子本是随季节迁徙的候鸟,一个“搬”字却化被动为主动,既生动描摹候鸟调节气候的错觉,又将自然寒暑与人间兴衰暗合,使燕子成为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对偶:“兴,多见些;亡,都尽说”是工整的对偶句。“兴”与“亡”形成历史变迁的对立,“多见些”与“都尽说”在内容上构成因果关联,正因朝代更替频繁,百姓才将兴亡当作茶余谈资。该对偶以燕子视角凝练历史规律:前半句暗含时间纵向的沧桑,后半句指向人间横向的评说,用鸟语呢喃淡化悲怆,有一种超脱感。
3. 分段赏析
开篇“来时春社,去时秋社”点明燕子作为候鸟的习性,“春社”“秋社”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燕子在春暖花开时飞回北方,在秋天时飞往南方;既写实又暗含时间流逝的深意。“年年来去搬寒热”用“搬”字拟人化,将气候冷暖变化比作燕子搬运之物,巧妙关联自然规律,也在暗喻政治的更迭。“语喃喃,忙劫劫”六字勾勒燕子呢喃筑巢、穿梭忙碌的形态,“喃喃”写燕子叫声,“劫劫”形容燕子飞行的急切之态,赋予燕子如人般的情感,为后文抒情铺垫。“春风堂上寻王谢”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典故,“寻”字突出燕子徘徊旧宅的细节,暗藏对六朝豪族衰落的追怀。“巷陌乌衣夕照斜”描绘夕阳斜照乌衣巷的画面,“乌衣”既指燕子羽毛颜色,又呼应东晋乌衣巷的显赫历史,“夕照斜”以暮色苍茫烘托世事沧桑的悲凉感。“兴,多见些;亡,都尽说”对偶和互文并用,以燕子的视角总结历史规律,“多见些”指兴衰更替屡见不鲜,“都尽说”强调兴亡教训终成谈资,口语化的表达中透露出对历史轮回的淡然。
4. 作品点评
这首散曲以咏燕怀古为主线,既传承了古人的传统,又不落窠臼,构思巧妙。特别是通过移情手法,使全曲更显含蓄婉转,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