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é
guì
lìng
·
·
西

朝代:元作者:赵善庆浏览量:2
wèn
liù
qiáo
chù
kān
kuā
shí
qíng
èr
yuè
sháo
huá
nóng
dàn
fēng
luán
gāo
yáng
liǔ
yuǎn
jìn
táo
huā
lín
shuǐ
lín
shān
bàn
cūn
bàn
guō
rén
jiā
bēi
fàn
liú
xiá
bǎn
hóng
yóu
rén
huà
fǎng
jiāo

译文

问那六桥之中,哪个地方值得夸赞呢?十里开阔的晴朗湖面,二月美好的春光。色彩浓淡不一的山峦,高低错落的杨柳,远近分布的桃花。靠近水边、靠近山峦的寺庙宝塔,一半在村庄、一半在城郭的人家。杯中荡漾着美酒,红牙板轻敲节拍,路上游人如织,画舫中歌女娇媚。

逐句剖析

"问六桥何处堪夸":问那六桥之中,哪个地方值得夸赞呢?

"十里晴湖":十里开阔的晴朗湖面,

"二月韶华":二月美好的春光。

"浓淡峰峦":色彩浓淡不一的山峦,

"高低杨柳":高低错落的杨柳,

"远近桃花":远近分布的桃花。

"临水临山寺塔":靠近水边、靠近山峦的寺庙宝塔,

"半村半郭人家":一半在村庄、一半在城郭的人家。

"杯泛流霞":杯中荡漾着美酒,

"板撒红牙":红牙板轻敲节拍,

"紫陌游人":路上游人如织,

"画舫娇娃":画舫中歌女娇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折桂令・西湖》是元代文学家赵善庆所作散曲。此曲以“问六桥何处堪夸”起笔,既点出西湖标志性景观六桥,又以问句引发对西湖美景的赞叹。随后通过“十里晴湖”“二月韶华”勾勒出西湖春日的开阔背景与美好春光,再融入浓淡峰峦、高低杨柳、远近桃花等自然景致,以及临水临山寺塔、半村半郭人家等人文元素,展现出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和谐意境。作品采用名词并置手法,借助峰峦的浓淡、杨柳的高低、桃花的远近形成对比构图,辅以杯泛流霞、板撒红牙、紫陌游人、画舫娇娃的生动场景,构成层次分明的立体画卷,尽显西湖春日的生机与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曲作家

赵善庆(?~?),元代曲作家。名孟庆,字文贤、文宝,祖籍饶州乐平(今江西)。赵善庆行迹虽无史料记载,然从其曲中可知,其曾游历长安、潭州、杭州、瓜州、湘阴等地。赵善庆所作散曲,今存小令二十九首。他的曲作内容多写行旅风景,也有咏史抒怀及述写艳情之作。其行旅写景之曲多写伤别思乡,怀古之曲多持消极无奈态度,而咏怀之曲可见怀才不遇之悲。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蓝田美玉”。所作杂剧有《孙武子教女兵》《唐太宗骊山七德舞》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西湖散曲。此曲描绘了西湖春日的开阔背景与美好春光,再融入浓淡峰峦、高低杨柳、远近桃花等自然景致,以及临水临山寺塔、半村半郭人家等人文元素,展现出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和谐意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浓淡峰峦,高低杨柳,远近桃花”三句细致刻画了西湖周边的景物。“浓淡”写出了峰峦色彩的层次变化,“高低”表现了杨柳的错落有致,“远近”展现了桃花的分布状态,通过不同方位和形态的对比描写,使画面富有立体感,展现出西湖自然景致的丰富多样。​铺陈:“十里晴湖,二月韶华”两句铺陈了西湖的春日全景。“十里”写出了晴湖的广阔,“晴”字点出天气的明朗;“二月”指明了时节,“韶华”则突出了春日的美好,寥寥数字,勾勒出一幅开阔明媚的西湖春景图。​通感:“板撒红牙”则使用视听通感描绘了拍板演奏的情景,展现出游人赏乐的热闹氛围。​用典:“杯泛流霞”一句巧妙化用了《抱朴子》中仙酒的典故。《抱朴子・祛惑》中记载,项曼都入山学道,梦见仙人赐酒,“酒色如朝霞”,此典故原意是描绘仙酒色泽绚丽如朝霞,带有奇幻的神仙色彩。作者借用这一典故,并非实指仙酒,而是以“流霞”形容杯中酒的色泽绚烂,如同朝霞般光彩动人,进一步增添了画面的诗意与浪漫感,又巧妙地烘托出游人饮酒赏景时的惬意氛围。情景交融:“紫陌游人,画舫娇娃”两句描写西湖的热闹场景。“紫陌”指开满繁花的道路,“游人”体现了游览的盛况;“画舫”是装饰华美的游船,“娇娃”则增添了画面的灵动,情景交融,进一步展现了西湖春日的生机与活力。

3. 分段赏析

“问六桥何处堪夸?”一句以问句开篇,引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六桥”是西湖的标志性景观,用一个“问”字,仿佛在与读者互动,自然地将视线引向西湖的秀丽风光,奠定了全篇赞美西湖的基调。​“十里晴湖,二月韶华”两句描绘了西湖的春日全景。“十里”写出了晴湖的广阔,“晴”字点出天气的明朗;“二月”指明了时节,“韶华”则突出了春日的美好,寥寥数字,勾勒出一幅开阔明媚的西湖春景图。​“浓淡峰峦,高低杨柳,远近桃花”三句细致刻画了西湖周边的景物。“浓淡”写出了峰峦色彩的层次变化,“高低”表现了杨柳的错落有致,“远近”展现了桃花的分布状态,通过不同的方位和形态描写,使画面富有立体感,展现出西湖自然景致的丰富多样。​“临水临山寺塔,半村半郭人家”两句融入了人文元素。“临水临山”写出了寺塔依傍山水的地理位置,“半村半郭”则描绘了人家既靠近村庄又邻近城郭的布局,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相互映衬,体现出西湖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杯泛流霞,板撒红牙”两句描写了游人的活动。“杯泛流霞”写出了酒杯中酒光荡漾的样子,“流霞”既指酒的色泽,又增添了美感;“板撒红牙”则描绘了拍板演奏的情景,展现出游人赏乐的热闹氛围。​“紫陌游人,画舫娇娃”两句继续描写西湖的热闹场景。“紫陌”指开满繁花的道路,“游人”体现了游览的盛况;“画舫”是装饰华美的游船,“娇娃”则增添了画面的灵动,进一步展现了西湖春日的生机与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张翥《七月廿九日》

下一篇:元·胡奎《寄硖山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