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秋雨豆花凉":满城的秋雨让豆花瑟瑟发凉,
# 秋雨豆花:民俗将农历八月秋雨称为豆花雨。
"闲倚平山望":我悠闲地倚在平山堂上远望。
# 平山:平山堂,在今江苏扬州西北瘦西湖北蜀冈上。
"不似年时鉴湖上":眼前的景色不像当年在鉴湖时,
# 年时:从前。
"锦云香":那时荷花如锦绣彩云般芬芳,
# 锦云:如锦的彩云,比喻缤纷的荷花。
"采莲人语荷花荡":采莲姑娘的笑语在荷塘中回荡。
"西风雁行":如今西风中大雁成行南飞,
"清溪渔唱":清溪上传来渔夫的歌声,
"吹恨入沧浪":仿佛把我的愁恨吹进了沧浪之水。
# 沧浪:此谓深绿色的湖水。,恨:遗憾。,吹:传。
元代散曲作家
张可久(1280~1350?),元代散曲作家。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移居杭州。延祐末年任绍兴路吏,历桐庐典史、徽州路税务大使等职,后归隐西湖以终。张可久能诗词,尤以散曲知名于世,与散曲作家乔吉并称“张乔”或“乔张”。今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余首,套曲九套。作品风格清雅明丽,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常常熔铸诗词名句。《太和正音谱》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如瑶天笙鹤”。生前曾编定《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四种散曲集,已散佚。今传有《张小山小令》《小山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小令,也是一首怀旧寄友之作。作品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生动描绘了作者秋日独处时的孤寂与对往昔欢聚的怀念。全曲语言清丽婉转,情景交融,在短短数句中完成了从眼前实景到过往回忆,再回归现实的情感跳跃,既体现了元代散曲含蓄蕴藉的特点,又展现了文人寄情山水、向往隐逸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年时鉴湖上,锦云香,采莲人语荷花荡”三句,明显地含有对照的意思,即把眼前的“秋雨”“豆花”的清秋之景和当年的为莲花飘香、莲歌悠荡的生气勃勃的景象进行对比,景物不同,情怀各异,往昔的欢乐更反衬出今日的孤独飘零。借景抒情:“一城秋雨豆花凉”“西风雁行,清溪渔唱”,以秋雨、雁行、渔唱等意象烘托愁绪。用典:“吹恨”是典故满用,是要把自己的幽怨愤懑之情随着秋风而完全抛弃,完全吹入到那沧浪的清水中。
3. 分段赏析
“一城秋雨豆花凉”一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出萧瑟秋景。“一城”展现雨势之广,“豆花凉”既点明时令又暗含身世飘零之感,凉意不仅是体感,更是心境写照。一个“凉”字为全曲奠定情感基调。“闲倚平山望”通过动作描写展现诗人状态。“闲”字表面写悠闲,实则暗含无聊落寞;“倚”字生动刻画凭栏远眺之姿,“平山”既实指扬州平山堂,又与后文“鉴湖”形成地理空间的对比。“不似年时鉴湖上”开启今昔对比的转折。“不似”二字直截了当点明差异,“年时”即“当年”,朴素口语化的表达反而强化了回忆的真实感。地理名词“鉴湖”的出现,自然引出下文对往昔的追忆。“锦云香,采莲人语荷花荡”三句以视听通感描绘往昔欢乐。“锦云”比喻绚烂荷花,与首句“豆花”形成色彩反差;“香”从嗅觉,“人语”从听觉,多维度再现鉴湖的热闹场景。“荡”字既写荷塘涟漪,又暗含笑语回荡的余韵。“西风雁行,清溪渔唱”两组意象完成时空转换。“西风”呼应首句“秋雨”,“雁行”暗喻漂泊;“清溪”与“鉴湖”呼应,“渔唱”则延续听觉描写,使画面由静转动。对仗工整中见自然流转。“吹恨入沧浪”以水意象收束全篇。“吹”字巧妙衔接前句“渔唱”,将无形愁绪具象化;“沧浪”既实指江湖之水,又暗用《楚辞》“沧浪之水清兮”的典故,含蓄表达归隐之志。结句余韵悠长,令人回味。
4. 作品点评
张可久的散曲向来以含蓄深沉著称,这首作品的景物描写巧妙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氛围。秋雨孤城的冷寂与鉴湖旧游的欢愉形成强烈对比,将漂泊之痛、孤寂之感和归隐之愿娓娓道来。细品全曲,其内涵已超越寻常的思乡怀人之作,更隐晦地折射出元代文人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壮志难酬的苦闷。作品语言清雅隽永,意境深远悠长,在含蓄蕴藉中透露出超然物外的情怀,带给读者独特的审美体验。
# 全曲语短情长,格调清幽,含蓄蕴藉。客怀尤可伤矣。
现代中国现代词曲学家、戏曲理论家任中敏《元曲三百首注评》
上一篇:元·元好问《临江仙 赠答飞卿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