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diào
·
·
xiǎo
táo
hóng
·
·
jiàn
zhū
yǒu

朝代:元作者:张可久浏览量:3
chéng
qiū
dòu
huā
liáng
xián
píng
shān
wàng
nián
shí
jiàn
shàng
jǐn
yún
xiāng
cǎi
lián
rén
huā
dàng
西
fēng
yàn
háng
qīng
chàng
chuī
hèn
cāng
láng

译文

满城的秋雨让豆花瑟瑟发凉,我悠闲地倚在平山堂上远望。眼前的景色不像当年在鉴湖时,那时荷花如锦绣彩云般芬芳,采莲姑娘的笑语在荷塘中回荡。如今西风中大雁成行南飞,清溪上传来渔夫的歌声,仿佛把我的愁恨吹进了沧浪之水。

逐句剖析

"一城秋雨豆花凉":满城的秋雨让豆花瑟瑟发凉,

# 秋雨豆花:民俗将农历八月秋雨称为豆花雨。

"闲倚平山望":我悠闲地倚在平山堂上远望。

# 平山:平山堂,在今江苏扬州西北瘦西湖北蜀冈上。

"不似年时鉴湖上":眼前的景色不像当年在鉴湖时,

# 年时:从前。

"锦云香":那时荷花如锦绣彩云般芬芳,

# 锦云:如锦的彩云,比喻缤纷的荷花。

"采莲人语荷花荡":采莲姑娘的笑语在荷塘中回荡。

"西风雁行":如今西风中大雁成行南飞,

"清溪渔唱":清溪上传来渔夫的歌声,

"吹恨入沧浪":仿佛把我的愁恨吹进了沧浪之水。

# 沧浪:此谓深绿色的湖水。,恨:遗憾。,吹: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越调·小桃红·寄鉴湖诸友》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的一首小令。开篇描绘眼前秋景,凉雨萧瑟,豆花零落,衬托出诗人独处的孤寂;随后笔锋一转,追忆往昔与友人同游鉴湖的欢乐场景——荷香四溢,采莲人笑语盈盈,与当下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结尾处,西风雁影、渔歌清溪的景致中,一句“吹恨入沧浪”道尽愁绪,也暗含了归隐江湖的志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散曲作家

张可久(1280~1350?),元代散曲作家。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移居杭州。延祐末年任绍兴路吏,历桐庐典史、徽州路税务大使等职,后归隐西湖以终。张可久能诗词,尤以散曲知名于世,与散曲作家乔吉并称“张乔”或“乔张”。今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余首,套曲九套。作品风格清雅明丽,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常常熔铸诗词名句。《太和正音谱》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如瑶天笙鹤”。生前曾编定《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四种散曲集,已散佚。今传有《张小山小令》《小山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小令应是张可久漂泊异乡时所作。秋意渐浓之际,诗人独倚高楼远眺,触景生情,不禁怀念起江南鉴湖畔的故交好友。浓浓的思念之情涌上心头,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寄怀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小令,也是一首怀旧寄友之作。作品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生动描绘了作者秋日独处时的孤寂与对往昔欢聚的怀念。全曲语言清丽婉转,情景交融,在短短数句中完成了从眼前实景到过往回忆,再回归现实的情感跳跃,既体现了元代散曲含蓄蕴藉的特点,又展现了文人寄情山水、向往隐逸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年时鉴湖上,锦云香,采莲人语荷花荡”三句,明显地含有对照的意思,即把眼前的“秋雨”“豆花”的清秋之景和当年的为莲花飘香、莲歌悠荡的生气勃勃的景象进行对比,景物不同,情怀各异,往昔的欢乐更反衬出今日的孤独飘零。借景抒情:“一城秋雨豆花凉”“西风雁行,清溪渔唱”,以秋雨、雁行、渔唱等意象烘托愁绪。用典:“吹恨”是典故满用,是要把自己的幽怨愤懑之情随着秋风而完全抛弃,完全吹入到那沧浪的清水中。

3. 分段赏析

“一城秋雨豆花凉”一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出萧瑟秋景。“一城”展现雨势之广,“豆花凉”既点明时令又暗含身世飘零之感,凉意不仅是体感,更是心境写照。一个“凉”字为全曲奠定情感基调。“闲倚平山望”通过动作描写展现诗人状态。“闲”字表面写悠闲,实则暗含无聊落寞;“倚”字生动刻画凭栏远眺之姿,“平山”既实指扬州平山堂,又与后文“鉴湖”形成地理空间的对比。“不似年时鉴湖上”开启今昔对比的转折。“不似”二字直截了当点明差异,“年时”即“当年”,朴素口语化的表达反而强化了回忆的真实感。地理名词“鉴湖”的出现,自然引出下文对往昔的追忆。“锦云香,采莲人语荷花荡”三句以视听通感描绘往昔欢乐。“锦云”比喻绚烂荷花,与首句“豆花”形成色彩反差;“香”从嗅觉,“人语”从听觉,多维度再现鉴湖的热闹场景。“荡”字既写荷塘涟漪,又暗含笑语回荡的余韵。“西风雁行,清溪渔唱”两组意象完成时空转换。“西风”呼应首句“秋雨”,“雁行”暗喻漂泊;“清溪”与“鉴湖”呼应,“渔唱”则延续听觉描写,使画面由静转动。对仗工整中见自然流转。“吹恨入沧浪”以水意象收束全篇。“吹”字巧妙衔接前句“渔唱”,将无形愁绪具象化;“沧浪”既实指江湖之水,又暗用《楚辞》“沧浪之水清兮”的典故,含蓄表达归隐之志。结句余韵悠长,令人回味。

4. 作品点评

张可久的散曲向来以含蓄深沉著称,这首作品的景物描写巧妙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氛围。秋雨孤城的冷寂与鉴湖旧游的欢愉形成强烈对比,将漂泊之痛、孤寂之感和归隐之愿娓娓道来。细品全曲,其内涵已超越寻常的思乡怀人之作,更隐晦地折射出元代文人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壮志难酬的苦闷。作品语言清雅隽永,意境深远悠长,在含蓄蕴藉中透露出超然物外的情怀,带给读者独特的审美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曲语短情长,格调清幽,含蓄蕴藉。客怀尤可伤矣。

现代中国现代词曲学家、戏曲理论家任中敏《元曲三百首注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元好问《临江仙 赠答飞卿弟》

下一篇:元·马钰《清心镜 赠韦先生 拆韦字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