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ān
jìng
shā
·
·
qīng
ān
zhōng

朝代:元作者:张可久浏览量:3
qīng
tái
xiāo
xiāo
cāng
yún
qiū
shuǐ
tiáo
tiáo
hóng
shān
zhāi
xiǎo
xiǎo
yǒu
shuí
céng
dào
tàn
méi
rén
guò
qiáo

译文

满院青苔一株株古树萧萧,苍云片片一江秋水迢迢。满山红叶掩映得山斋小小,有谁曾经找到?高尚的人走过的桥。

逐句剖析

"青苔古木萧萧":满院青苔一株株古树萧萧,

# 萧萧:风吹树林木摇动的声音。此处形容冷清幽静。

"苍云秋水迢迢":苍云片片一江秋水迢迢。

# 迢迢:高、远貌。

"红叶山斋小小":满山红叶掩映得山斋小小,

"有谁曾到":有谁曾经找到?

"探梅人过溪桥":高尚的人走过的桥。

# 探梅人:指作者自己。梅,比喻高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天净沙·鲁卿庵中》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简淡笔墨勾勒友人山斋的幽寂景致,通过青苔、古木、苍云、秋水、红叶等意象组合,营造出空灵悠远的隐逸之境。末二句以探梅人过桥的微妙动态打破静谧画面,暗含对高洁志趣的追慕。全曲以白描手法融合水墨画般的意境,在萧疏中见深致,通过对斋庵及其环境的描写,表现鲁卿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自己的向往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散曲作家

张可久(1280~1350?),元代散曲作家。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移居杭州。延祐末年任绍兴路吏,历桐庐典史、徽州路税务大使等职,后归隐西湖以终。张可久能诗词,尤以散曲知名于世,与散曲作家乔吉并称“张乔”或“乔张”。今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余首,套曲九套。作品风格清雅明丽,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常常熔铸诗词名句。《太和正音谱》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如瑶天笙鹤”。生前曾编定《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四种散曲集,已散佚。今传有《张小山小令》《小山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天净沙·鲁卿庵中》可能是张可久来到鲁卿的茅舍后所创作的,作者一生沉抑下僚,遍历宦海沉浮,晚年尤倾心山水隐逸。此曲当为造访友人鲁卿山居时即景所作,通过描摹庵中清幽环境,既展现元代文人崇尚自然的审美取向,也暗含对远离尘嚣、返璞归真生活的向往,折射出作者晚年追求精神超脱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曲小令(天净沙曲牌),也是一首隐逸山水曲。全曲以青苔覆古木显幽寂,苍云映秋水拓空间,红叶缀山斋添暖色,结以探梅人过桥的动景收束。通过视觉层次的纵深推展与冷暖色调的巧妙调和,在尺幅间构建出立体的隐逸图卷。末句“探梅人”既实指访客,亦隐喻高洁之士,暗含对超逸人格的礼赞。

2. 写作手法

对比:“红叶山斋小小”,一“红”一“小”,与前文形成对比,“红”与“萧萧”“苍云”对照,形成鲜艳的色彩刺激,“小”与“萧萧”“迢迢”对照,实际上是把焦点集中到了“山斋”上来。

3. 分段赏析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二句奠定全曲基调。前句聚焦近景:斑驳青苔与苍劲古木构成垂直空间,“萧萧”一词,一般用来形容木叶肃杀、飘落的情态,这里也是用来衬托秋日山中凄清、古静的气氛。。后句转为远景:“苍云”是高空长云,有宏阔的气象;“秋水”有平沙落雁相伴,皆染秋色。“迢迢”修饰“秋水”,结构同“萧萧”修饰“古木”一样。两句通过纵横交错的构图,营造出亘古苍茫的意境。“红叶山斋小小”写鲁卿山斋所在,“红叶”以暖色点染萧瑟秋景,“小小”既状山斋形制,更显主人甘守清贫之志。设问句式打破前文静态描摹,引入人文思索。山斋的遗世独立与“有谁曾到”的叩问,暗含对知音难觅的淡淡怅惘,为末句预留情感出口。末句“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写的其实还是鲁卿斋的幽深,不过换了一个角度,并加了一些意思。如画卷留白,以动态意象收束全篇。“探梅”既应冬季时令,更象征寻觅高洁的文人雅趣。过溪桥”是一个过程,作家想要探访“山斋”,但还在路上,刚刚踏过小溪上的石板桥。这样的写法。从效果上应和了前文“有谁曾到”的疑问,连诚心探访的作家都只是方过溪桥,他人自然是不知有此处了。

4. 作品点评

《天净沙》作为经典曲牌,多以秋景为载体,抒写苍茫悲远之思。此作却以秋景为背景,写高士鲁卿的隐逸。末句“探梅人过溪桥”以探梅人的身影消融于溪桥暮色,完成对隐士精神世界的诗意诠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尤翛然独远。

清文学家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赵孟頫《渔父词二首·其二》

下一篇:元·赵善庆《庆东原·泊罗阳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