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钗影摇春燕斜":妇女头上的金钗摇动春燕斜戴着,
# 春燕:旧俗,立春日妇女皆剪彩纸为燕,并金钗戴于头上,盛装出游。,金钗:古代妇女的一种头饰。
"木杪生春叶":树梢生出了嫩叶。
# 木杪:树梢。
"水塘春始波":水塘因春天来了开始泛起了波浪,
"火候春初热":气温因春天来了也开始回升。
# 火候:本指烹煮食物的火功。这里指气候温度。
"土牛儿载将春到也":春天开垦土地用来耕作的牛儿也开始耕作了,春天到来了。
# 土牛儿:即春牛。古代每逢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仪式,由人扮神,鞭土牛,地方官行香主礼,以劝农耕,谓“打春”,象征春耕开始。据孟元志《东京梦华录》记载:“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八禁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府前,到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
元代散曲作家
贯云石(1286~1324),元代散曲作家。原名小云石海涯,字浮岑,自号酸斋,又号芦花道人,维吾尔族,祖籍新疆北庭(今吉木萨尔县)。初袭父职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后让爵于弟,北上师从姚燧。仁宗时,曾任翰林侍读学士等职,后辞官隐居。其善书法,自成一家。诗文亦有一定成就,尤以散曲最著。其散曲以写山林逸乐生活与男女恋情为主。作品风格基本上属豪放派,以清俊见长。代表曲作有《正宫·塞鸿秋》《中吕·红绣鞋》《双调·清江引》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小令,以立春为主题,通过“金、木、水、火、土”五字嵌头格律,生动描绘了春回大地的物候特征与民俗风情。
2. 写作手法
首尾呼应:首句“金钗影摇春燕斜”与末句“土牛儿载将春到也”形成结构呼应。前者通过妇女头戴春燕金钗的游春场景,展现立春民俗的轻盈动态;后者以鞭春牛的仪式收尾,象征农耕活动的开启,共同构成完整的迎春时序图。
3. 分段赏析
首句聚焦游春装扮,以“春燕”为核心意象。据《荆楚岁时记》记载,立春剪彩燕为饰的习俗自唐宋沿袭,金钗作燕形谓之“燕钗”,金银纸绢制燕形“幡胜”更成馈赠之物。作者用“影摇”“斜”二字活化静态头饰:前者描摹步履轻盈,后者赋予春燕欲乘风势的动感,与“玄鸟春归”的物候特征形成虚实相生。次句“木杪生春叶”承接前意,以树梢新绿印证“春到草木知”的自然规律。三句转写春水,化用白居易“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意境,先绘湖波潋滟,再叙旭日初升,时空转换间暗合“春江水暖”的节令特征。四句“火候春初热”总括气候变迁,以“火候”代指气温变化,凸显物候观察的精微。末句收束于迎春礼俗,与首句的金钗燕饰构成环形结构。全篇暗藏文字游戏:贯云石依《清江引》格律,以“金木水火土”为每句首字,句中各嵌“春”字,这种嵌字技法与严整的对仗(三四句工对)相得益彰。据《尧山堂外纪》载,此作当筵立就,展现作者作为维吾尔族文人对汉文化的精深造诣,在恪守格律中实现意象连贯与声律谐美,这是值得中华文学史上书写一笔的。
4. 作品点评
全篇暗藏文字游戏:贯云石依《清江引》格律,以“金木水火土”为每句首字,句中各嵌“春”字,这种嵌字技法与严整的对仗(三四句工对)相得益彰。据《尧山堂外纪》载,此作当筵立就,展现作者作为维吾尔族文人对汉文化的精深造诣,在恪守格律中实现意象连贯与声律谐美,这是值得中华文学史上书写一笔的。
# 这首小令标题是“立春”,用“藏头”兼“嵌字格”,每句首字连起来是“金木水火土”五字为藏头,每句又各嵌进一个“春”字,描写立春节气,春到人间,万物欣荣、生机盎然的景象和热闹古朴的民间风俗。
现代中国古代韵文专家熊笃《元曲鉴赏辞典》
下一篇:元·张伯淳《临江仙 寿程雪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