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uì
shù
huā

朝代:元作者:倪瓒浏览量:3
nián
shù
kāi
huā
shí
měi
rén
míng
dāng
zuò
luó
wéi
jīn
nián
shù
huā
xuě
měi
rén
bié
yuè
huā
xuě
rěn
kàn
chén
yín
huái
怀
lèi
lán
gān
míng
jiū
yàn
gòng
bēi
liǔ
mián
fēng
yān
màn
màn

译文

去年当梓树绽放花朵的时节,佩戴明珠耳珰的美人端坐纱帐之中。今年梓花纷落宛若飘雪,与伊人阴阳相隔已过七个月。落花似雪的景象令人不忍直视,低首追忆时泪水已纵横满面。斑鸠的啼鸣与雏燕的啁啾都带着呜咽,纷飞的柳絮在疾风中与苍茫烟霰交织。

逐句剖析

"去年梓树开花时":去年当梓树绽放花朵的时节,

"美人明珰坐罗帏":佩戴明珠耳珰的美人端坐纱帐之中。

# 帏:一作帷。

"今年梓树花如雪":今年梓花纷落宛若飘雪,

"美人死别已七月":与伊人阴阳相隔已过七个月。

"梓花如雪不忍看":落花似雪的景象令人不忍直视,

"沉吟怀思泪阑干":低首追忆时泪水已纵横满面。

"鸣鸠乳燕共悲咽":斑鸠的啼鸣与雏燕的啁啾都带着呜咽,

"柳绵风急烟漫漫":纷飞的柳絮在疾风中与苍茫烟霰交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对梓树花》是元末明初诗人倪瓒创作的七言古诗。第一句追忆往昔,以“去年梓树开花”为时间节点,勾勒出温馨画面,乐景起笔,为后文的悲戚埋下对比的伏笔,突出今昔境遇的悬殊。第二句转写当下,将“去年”的鲜活与“今年”的死寂形成强烈对比,悲恸之情初显,奠定全诗的哀伤基调。第三句承接上句,细腻刻画了诗人沉浸在回忆中无法自拔的状态,情感真挚而沉重。第四句以景结情,将悲伤融入自然景象,既渲染了凄凉氛围,又让哀伤之情余韵悠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画家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文学家。一说初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子、幻霞子、荆蛮民等,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其家是吴中有名的富户,但倪瓒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瓒”。其性好洁而迂僻,人称“倪迂”。初奉佛教禅宗,后入全真教。人品高洁,元末卖田散财,浪迹太湖、泖湖一带。一生未仕。倪瓒擅画水墨山水,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其创“折带皴”,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其诗多为酬唱之作,造语天然,清隽淡雅;散文自然不雕琢。兼工书法,学王羲之小楷《黄庭经》。存世画作有《渔庄秋霁图》《梧竹秀石图》《雨后空林》等。诗文有《倪云林先生诗集》《清閟阁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末乱世,倪瓒彼时正经历家族变故,生活也从过往转为隐居。诗中“美人死别”这一意象,在学者看来具有双重象征意义:既实指诗人对某位逝者的哀悼,也暗寓着他对故国旧梦的深切追怀。经考证,其创作时间大致在至正年间(1341-1370),而这一时期恰是倪瓒艺术创作的成熟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以梓树花为情感纽带,通过今昔对比,深切抒发了对逝去美人的悼念之情,情感层层递进,悲戚动人。

2. 写作手法

对比:“去年梓树开花时”“今年梓树花如雪”。诗中“去年”与“今年”形成鲜明对照。去年梓树花开时,美人安坐罗帷,是温馨鲜活的乐景;今年同样花开如雪,美人却已逝去七月,乐景与哀情的强烈反差,凸显了物是人非的悲恸。象征:“去年梓树开花时”“今年梓树花如雪”。“梓树花”作为核心意象贯穿全诗,既是自然景物,也是情感载体,去年的花见证温情,今年的花触发悲思,象征着时光流逝与人事无常。“美人死别”则被赋予双重象征,既指具体的亡者,也隐喻对故国旧梦的失落。情景交融:全诗以景起兴,以景结情。开篇“梓树开花”的实景勾起回忆,结尾“鸣鸠乳共燕悲咽”“柳绵风急烟漫漫”的凄迷之景,将诗人内心的悲戚融入自然,营造出苍茫悲凉的氛围,余韵悠长。托物言志:全诗以“梓树花”为线索,串联起“去年花开”与“今年花如雪”的场景。去年花开时,“美人明珰坐罗帏”,花是美好时光与亲密关系的见证;今年花依旧洁白如雪,美人却已“死别七月”,花的繁盛衬托出人事的凋零。通感:“梓花如雪不忍看”以视觉写花的洁白,却关联“不忍看”的心理感受,“鸣鸠乳燕共悲咽”则以听觉(鸠、燕的鸣叫)赋予禽鸟“悲咽”的情感,仿佛自然界的声响都在呼应人的哀伤,将外在景物的声色与内在的悲戚融合,通过通感手法强化了全诗的凄婉氛围。化用:末句“鸣鸠乳燕共悲咽”,化用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典意,既达成情感上的共鸣,又在意境上生出新趣。融入了悲伤情感,以鸠燕悲啼传达出哀怨、凄凉之意。

3. 分段赏析

“去年梓树开花时,美人明珰坐罗帏”开篇追忆往昔,以“去年梓树开花”为时间节点,勾勒出温馨画面:梓树花开时,美人头戴晶莹的耳饰(明珰),闲坐于丝罗帏幕中。“明珰”“罗帏”不仅点明美人的精致与所处环境的雅致,更暗藏昔日相处的温情。此句以乐景起笔,为后文的悲戚埋下对比的伏笔,突出今昔境遇的悬殊。“今年梓树花如雪,美人死别已七月”转写当下,同样是梓树开花,花色洁白如雪花,景象依旧却人事全非,美人已逝去七月。“花如雪”既写花之洁白,又暗喻死亡的清冷与哀伤;“死别已七月”直白点出分离的时间,将“去年”的鲜活与“今年”的死寂形成强烈对比,悲恸之情初显,奠定全诗的哀伤基调。“梓花如雪不忍看,沉吟怀思泪阑干”承接上句,“不忍看”直接抒发诗人面对相似花海时的痛苦:因花触发对美人的思念,以致难掩悲戚,“泪阑干”(泪水纵横)将内心的哀伤外化为具体情态,把思念之深、悲痛之切推向高潮。“沉吟怀思”则细腻刻画了诗人沉浸在回忆中无法自拔的状态,情感真挚而沉重。“鸣鸠乳燕共悲咽,柳绵风急烟漫漫”以景结情,将悲伤融入自然景象:鸣叫的斑鸠、待哺的燕子仿佛都在一同悲泣,风中飘飞的柳絮与弥漫的烟雾,更添凄迷苍茫之感。此处以“物”衬“情”,将个人的悲恸扩展为天地间的共哀,既渲染了凄凉氛围,又让哀伤之情余韵悠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张可久《黑漆弩 别高沙诸友,用鹦鹉曲韵 案宋金人词》

下一篇:元·王处一《望蓬莱 述怀 云光集卷之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