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茫茫秦汉陵阙":荒草茫茫,秦汉的帝王陵墓和墓前建筑,
# 陵阙:指帝王的坟墓。
"世代兴亡":世代的兴盛与灭亡,
"却便似月影圆缺":就像天边的月亮时圆时缺那样迅速变幻。
"山人家堆案图书":我家里堆的是书画,
# 堆案图书:形容藏书丰富。案,桌子。,山人家:山居的人,作者自称。
"当窗松桂":窗前栽的是松桂,
"满地薇蕨":满地长的是薇蕨。
# 薇蕨:皆草本植物。
"侯门深何须刺谒":侯门深似海,何必去拜访呢?
# 刺谒:求见、拜访。刺,类似后来的名片。,侯门:泛指官宦显贵人家。
"白云自可怡悦":白云自有自己的快乐。
"到如今世事难说":到如今世事依然不堪,
# 今:一作何。
"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天地之间见不到一个英雄,
"不见一个豪杰":见不到一个豪杰!
元代画家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文学家。一说初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子、幻霞子、荆蛮民等,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其家是吴中有名的富户,但倪瓒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瓒”。其性好洁而迂僻,人称“倪迂”。初奉佛教禅宗,后入全真教。人品高洁,元末卖田散财,浪迹太湖、泖湖一带。一生未仕。倪瓒擅画水墨山水,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其创“折带皴”,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其诗多为酬唱之作,造语天然,清隽淡雅;散文自然不雕琢。兼工书法,学王羲之小楷《黄庭经》。存世画作有《渔庄秋霁图》《梧竹秀石图》《雨后空林》等。诗文有《倪云林先生诗集》《清閟阁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咏史曲。曲中抒发了对历史变迁与当下境况的感慨,直白地展现了其生活态度,生动地映照出这位杰出山水画家的思想品格。
2. 写作手法
烘托:这种手法让曲中的情感表达更为鲜明,怀古的深沉与对自我品格的肯定相互交织,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读者在对比中,能更清晰地感受到曲中对历史变迁的叹惋、对现实的洞察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而更深刻地领会作品所蕴含的复杂情感与深层意蕴。
3. 分段赏析
开始三句从吊古入题。陵是古代帝王的坟墓,阙是墓门前所立的双柱。起句“秦汉陵阙埋荒草”,浅层意思是时间无情,曾经象征帝王威严的陵墓与阙楼,如今都被茫茫野草覆盖;实际含义里,那些有雄才大略的秦汉帝王,他们的丰功伟业也成了历史陈迹,被岁月掩埋在荒草中,渐渐被人遗忘。作者紧接着写“历代江山易主如月圆缺”,秦汉尚且如此,那之后的朝代更迭,就像天边月亮时圆时缺般迅速变幻。这让腐败的元王朝的命运,在这位隐逸之士眼中,也变得不值一提。这几句时间跨度极大,从秦汉到当下,寄托的感慨深沉,虽情绪稍显低沉,但字里行间的人世沧桑感,也反映出他在黑暗现实中独到的高瞻远瞩。“山人”以后三句,写自己的意向。“山人”是倪瓒自称,透着一股自在的野趣。他说家里案上堆着书画,窗前栽着松桂,满地长着薇蕨。表面看是在描写生活环境,实则处处在抒写自己简淡高洁的情怀。案上的书画显文雅,窗前的松桂喻坚韧,满地的薇蕨表清苦,这样的环境就像一幅水墨画,背景里处处折射出人物性格,衬托出他不慕繁华、坚守本心的品性。“诗中有画”,正契合倪瓒身为山水画家的本色,让这份情怀更显真切。之后“候门”“白云”两句直接述志。“刺谒”指带着名片去拜访大人物谋利,而他选择“不踏候门,只伴白云”,周老南《云林先生墓志铭》说倪瓒“清而不污”“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迹不涉贵人之门”,这正是这两句曲辞的真实写照,凸显出他的孤高。最后三句,再回到历史与现实上来,说如今世事依然不堪,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却一个个退出历史舞台,埋骨荒草了。其潜台词是即便有英雄豪杰,也无法改变这不堪的世事。言语间有几分消极颓放,却也藏着历史的隐痛和对现实的失望。他看透了世事无常,也不愿同流合污,这份感慨里,藏着他孤高绝世、神思散朗的品格,让人感受到他在乱世中坚守自我的那份不易。
# 本首由历代兴亡的感叹转而写隐居生活。“到如今世事难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谓英雄豪杰同归于尽,不如隐居快活,流露出对世事的虚无态度。
现代中国辞书学会语文词典编纂委员会委员卢润祥《元人小令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