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人月圆·客垂虹

朝代:元作者:张可久浏览量:3
sān
gāo
xià
tiān
jìng
shān
jìn
kōng
méng
chún
gēng
zhāng
hàn
zhōu
fàn
chá
zào
guī
méng
rén
zài
qián
chéng
xīn
shì
shuí
tóng
huáng
huā
tíng
yuàn
qīng
dēng
bái
qiū
fēng

译文

三高祠下水面如镜,倒映出上方的天空。那清空朦三的山影,也同样浸在水中。到了这里,令人怀想起祠中三贤的高风:张翰因为思念家乡的莼羹,辞官回到吴中;范蠡功成身退,驾一叶扁舟遨游太湖,自在从容;陆龟蒙整日伴着名茶的灶炉,甘做江湖上的隐翁。联想自己,故人不知何处,前途不堪想象,更无人理解心中的苦衷。庭院里菊花又开了几丛,我在昏暗的灯下守听着夜雨,任秋风把新添的白发吹动。

作者介绍

元代散曲作家

张可久(1280~1350?),元代散曲作家。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移居杭州。延祐末年任绍兴路吏,历桐庐典史、徽州路税务大使等职,后归隐西湖以终。张可久能诗词,尤以散曲知名于世,与散曲作家乔吉并称“张乔”或“乔张”。今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余首,套曲九套。作品风格清雅明丽,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常常熔铸诗词名句。《太和正音谱》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如瑶天笙鹤”。生前曾编定《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四种散曲集,已散佚。今传有《张小山小令》《小山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这首散曲以两句景语领起,以下接连用了三组鼎足对,整饬凝练、气象苍古。词人擅长以词法入曲的风格,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咏叹了词人功名仕途不得志的郁郁情感。上片词人描写垂虹桥一带景象并凭吊古人遗迹。开篇写湛蓝如镜的天空映衬着三高祠,山色朦胧,景物怡人,风光如画,令人向慕。接着引用张翰、范蠡、龟蒙三个典故,与首句三高祠相呼应。这三个人均是识时务、退隐于世的高人,词人显然是用这三位高人自况,表现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远离尘世的傲然高洁的情怀。他想到以前还有三位退隐的高人在这里以莼菜为食,泛舟湖上为乐,以小炉烹茶过着闲适平淡的生活,而如今人都已不在了,不免伤感,莼羹、渔舟、茶灶这三件具有特征性的、且与垂虹亭下吴淞江水有关联的事物,具体的概括出三位前修的高风。下片则由对先贤的怀念引出对身世前途的感慨。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连用三个设问句,将知交零落、前途渺茫、满腹心事无人可与诉说的愁怨尽皆倾吐而出。而这三设问又暗与上片末三句关合,季鹰归来古人当在,范蠡攻成遨游五湖,龟蒙心事皮子可同,前贤如是,己则否也。这环环相生的感触,形成了作者之思古与伤今间的紧密联系。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结尾这三句,以客居的无聊与孤独作为约束。满园黄花堆积,秋风秋雨中,只有一盏青灯照我白发,这景象无比的凄凉,对照三位先贤的高踪,自不免悲从中来了。句句之间互相呼应,情景交融。这首小曲在艺术上特点即对仗精工而不露痕迹。如莼羹、渔舟、茶灶中莼、渔(借作鱼)、茶都属饮食门,黄花、青灯、白发中黄、青、白都为颜色。鼎足对较诗词的偶对要多出一句对仗,散曲作者是不放过这种逞才机会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王哲《梅花引·少无福》

下一篇:元·孙不二《绣薄眉 鸣鹤馀音卷之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