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山强整乌纱":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
# 对青山强整乌纱:化用孟嘉落帽故事:晋桓温于九月九日在龙山宴客,风吹孟嘉帽落,他泰然自若,不以为意。
"归雁横秋":归雁横越秋空,
# 归雁横秋:南归的大雁在秋天的空中横排飞行。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
"倦客思家":困倦游子思念故家。
"翠袖殷勤":忆翠袖殷勤劝酒,
# 翠袖殷勤:指歌女殷勤劝酒。化用宋晏几道《鹧鸪天》词句“彩袖殷勤捧玉钟”意。翠袖:此处借指女子或妓女。
"金杯错落":金杯错落频举,
# 金杯错落:各自举起酒杯。金杯:黄金酒杯。错落:参差相杂,一说酒器名。
"玉手琵琶":玉手弹奏琵琶。
# 玉手琵琶:谓歌女弹奏琵琶助兴。
"人老去西风白发":西风萧萧人已衰老满头白发,
"蝶愁来明日黄花":玉蝶愁飞明日黄花。
# 黄花:即菊花。
"回首天涯":回头看茫茫天涯,
"一抹斜阳":只见一抹斜阳,
# 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代用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一抹:一道。
"数点寒鸦":几只远飞的寒鸦。
元代散曲作家
张可久(1280~1350?),元代散曲作家。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移居杭州。延祐末年任绍兴路吏,历桐庐典史、徽州路税务大使等职,后归隐西湖以终。张可久能诗词,尤以散曲知名于世,与散曲作家乔吉并称“张乔”或“乔张”。今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余首,套曲九套。作品风格清雅明丽,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常常熔铸诗词名句。《太和正音谱》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如瑶天笙鹤”。生前曾编定《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四种散曲集,已散佚。今传有《张小山小令》《小山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也是一首登高怀乡题材的作品。描绘了重九登高时所见的深秋景色,借归雁、斜阳、寒鸦等景象,营造出孤寂氛围,表达了倦客思家的情怀,以及暮年愁绪、华年不再的深沉哀叹。
2. 写作手法
引用:“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引用陶渊明《归园田居》诗句,形象展现倦客对家的思念。反衬:乐景衬哀情,“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描绘昔日官场宴客的热闹场景,与“归雁横秋,倦客思家”所体现的孤寂心境形成强烈对比,凸显诗人此时的愁苦。对比:“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的孤寂萧瑟与“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热闹繁华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展现游子漂泊的凄凉,后者描绘昔日官场宴饮的欢乐场景,通过今昔不同场景的对比,更强烈地凸显出诗人当下倦于漂泊、思念家乡的愁苦心境。以景结情:末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诗人不直接抒发情感,而是描绘出一幅苍茫的暮色图景。回首天涯,只见一抹斜阳余晖,几只寒鸦在暮色中飞远。将自己漂泊无依的羁旅愁思、迟暮思乡之情融入这苍凉微茫的景色之中,含蓄委婉,余韵悠长。倒装:“对青山强整乌纱”一句存在倒装,正常语序应为“强对青山整乌纱”。“强”字提前,强调了诗人勉强打起精神面对青山整理乌纱的状态,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在重阳节时内心的愁绪与无奈,并非真正有兴致登高赏景,而是强作姿态,使情感表达更具张力。
3. 分段赏析
《蟾宫曲·九日》开篇“对青山强整乌纱”,“强”字炼字精妙,生动展现诗人勉强打起精神整理乌纱的状态,蕴含着仕途失意的无奈与苦涩。“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借“归雁”这一典型意象,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营造出秋日寂寥氛围,直抒倦客浓烈的思乡之情。“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此三句运用列锦手法,将“翠袖”“金杯”“玉手”三个意象组合,生动再现昔日官场宴客时的繁华热闹场景,与前文的孤寂思乡形成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更显诗人当下心境的落寞。“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巧用对偶,“人老去”对“蝶愁来”,“西风白发”对“明日黄花”,音韵和谐;同时化用苏轼诗句,借“西风白发”“明日黄花”的意象,融入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好景不再的深沉感慨。末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化用秦观诗句,以景结情,通过“斜阳”“寒鸦”等萧瑟景象,勾勒出一幅苍凉微茫的画面,情景交融,含蓄地表达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愁苦与倦客思乡的无尽情怀,使整首曲的情感在这凄清之景中达到高潮,余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蟾宫曲·九日》是张可久散曲中的作品,具有颇高的文学价值。其写作特色鲜明,语言清丽洗练,善用意象,如“归雁”“斜阳”“寒鸦”等,寥寥数语便勾勒出萧瑟秋景,为情感抒发奠定基调。在表现手法上,借景抒情、用典、反衬等手法运用自如,以昔日宴客的热闹反衬当下的孤寂,借古人诗句深化情感,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蕴藉。虽无广为人知的千古名句,但全曲浑然一体,将重阳登高的所见所感有序铺陈,细腻地抒发了倦客思乡、年华老去的惆怅。在文学史上,此曲展现出张可久对羁旅思乡题材的独特把握,以其精巧构思与真挚情感,为元散曲的丰富内涵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深受后世赞誉。
# 元张可久《蟾宫曲·九日》词云:“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古诗词中“寒鸦”常被作为一种凄婉的意象,一个“寒”字,盛着几多的凄凉。想,一位漂泊他乡年逾古稀的老者,秋凉四起,但见大雁南归,心中难免浮起丝丝割舍不去的怅惘。日暮时分,天色渐暗,西天仅挂着一抹斜阳。日暮催步急,回首茫茫归乡路,不经意间,瞥见三两只寒鸦正打头顶翩然掠过。即使寒鸦不语,斜阳下也是一派苍凉。
青年作家凌泽泉《立体的乡愁》
# 善于化用前人故事和名句人曲,而又如盐溶水,不露痕迹,是此曲最突出的一大特色。
熊笃《元曲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