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台":严子陵的钓鱼台,
# 钓鱼台:指东汉严子陵隐居的钓台。
"十年不上野鸥猜":已经十年都没去了,野鸥都在猜想我到那儿去了。
"白云来往青山在":白云飘忽在青山上面,
"对酒开怀":我对着美酒开怀畅饮。
"欠伊周济世才":虽没有伊尹周公的济也之才,
# 伊周:伊尹和周公,伊尹是商朝开国名臣;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朝的辅佐大臣。
"犯刘阮贪杯戒":但对酒的嗜好却超过了刘伶阮籍等竹林七贤。
# 刘阮:即刘伶与阮籍,同是竹林七贤中人物。刘伶字伯伦,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
"还李杜吟诗债":对吟诗的爱好不在李白杜甫之下。
"酸斋笑我":酸斋笑我放不下俗世,
# 酸斋:贯云石号酸斋,这首曲子是和贯云石(殿前欢畅幽哉)所作。
"我笑酸斋":我亦笑他超脱却难掩孤寂。
"晚归来":日暮归来,
# 晚:作唤通假字。
"西湖山上野猿哀":西湖孤山传来野猿哀鸣,似在催促我归隐故里。
"二十年多少风流怪":二十年来有多少,异常杰出的人物,
# 怪:异常人物。,风流:风流人物,俊杰。
"花落花开":随风雨花落花开。
"望云霄拜将台":遥望那高耸云霄,中兴名将拜将台。
# 拜将台:借用东汉显宗时代二十八位中兴名将图像绘画于云台之事。
"袖星斗安邦策":袖藏满天星斗,心怀安邦妙策,
# 袖星斗:袖藏满天繁星。这句的意思是,怀有安邦兴国妙策,喻指辅国大臣。
"破烟月迷魂寨":攻破那烟花风月迷魂寨。
"酸斋笑我":贯云石讥笑张可久,
"我笑酸斋":张可久讥笑贯云石。
元代散曲作家
张可久(1280~1350?),元代散曲作家。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移居杭州。延祐末年任绍兴路吏,历桐庐典史、徽州路税务大使等职,后归隐西湖以终。张可久能诗词,尤以散曲知名于世,与散曲作家乔吉并称“张乔”或“乔张”。今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余首,套曲九套。作品风格清雅明丽,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常常熔铸诗词名句。《太和正音谱》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如瑶天笙鹤”。生前曾编定《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四种散曲集,已散佚。今传有《张小山小令》《小山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曲,也是一首抒情言志曲。前段以自嘲式“自我检讨”,袒露词人内心酸楚;后段借花开花落写世事无常,展现词人屈居小吏、忙碌俗务求粗安的境遇。小令抒发其怀才不遇之感,表达对现实的无奈,营造含而不露的苦笑意境,尽显理想与现实冲突下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钓鱼台,十年不上野鸥猜”引用《列子・皇帝》中海鸥与人相处的典故,以“野鸥猜”暗示自己因久处官场有世俗机巧之心,与高洁脱俗的隐士形象相悖,海鸥不再亲近,委婉表达内心愧疚,增添文化底蕴,使情感深沉复杂,引发读者联想。“欠伊周济世才,犯刘阮贪杯戒,还李杜吟诗债”连续用典,提及伊尹、周公的济世之才,刘伶、阮籍的忘情贪杯,李白、杜甫的诗才,通过与这些先贤对比,自嘲自身才能平庸、境界不足,在诙谐中尽显心酸无奈,强化了自我反思的深度。情景交融:“白云来往青山在,对酒开怀”,描绘出白云悠悠、青山隐隐的清幽画面,诗人置身其中开怀畅饮,将悠然闲适之情与自然美景相融,以景衬情,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诗人重归自然的畅快。“晚归来,西湖山上野猿哀”,借西湖山上野猿哀啼之声,营造出凄清、孤寂氛围,映衬诗人内心的落寞,同时也暗示时光流逝、人生无常之感,情与景相互渗透,增强感染力。对比:开头自愧不如酸斋清俊脱俗,“酸斋笑我”“我笑酸斋”复杂情感交织,在对比中凸显自己的矛盾心理:既向往酸斋的自由洒脱,又因现实束缚难以挣脱,深化主题,展现内心挣扎。
3. 分段赏析
“钓鱼台,十年不上野鸥猜”,此钓鱼台乃浙江富春江畔严子陵的隐居垂钓处。“野鸥猜”用《列子・皇帝》典故,意为人有世俗机巧之心,鸥鸟便不相伴,这里张可久暗表自愧,叹自己为生计久陷官场潜规则,不及贯云石(酸斋)的清俊脱俗。如今重登,见“白云来往青山在”,他不禁“对酒开怀”。畅饮间,张可久反思生平,深感自己俗心未泯,“欠伊周济世才,犯刘阮贪杯戒,还李杜吟诗债”。他明白身处官场却无伊尹、周公之才,爱饮酒又不如刘伶、阮籍的洒脱,填词作曲也只是步李杜后尘,看似自嘲,实则尽显内心酸楚,回首过往,竟无一事可骄。“晚归来,西湖山上野猿哀”,西湖山间,野猿啼声急切、哀转久绝,似在唤他归去。二十年来,世间“多少风流怪,花落花开”,人如繁花,有起有落,没什么能永垂不朽,生命不必执拗。可当望见“望云霄拜将台”,他心底壮志又起,自觉袖藏星斗安邦策,能破“烟月迷魂寨”,不被世俗迷惑。贯云石(酸斋)早已乐享退隐,见张可久既想归隐又犹豫的模样,不免“酸斋笑我”;而张可久“我笑酸斋”,这一笑饱含复杂情绪,有受酸斋影响、欲追随其后的畅快,有羡慕酸斋自在生活的无奈,更有因自身为生计羁留宦海的苦笑,虽未多言,却意蕴无穷。
# “酸斋笑我,我笑酸斋”,是会心的笑,是相视而笑。酸斋先于作者而退隐,作者亦准备归去来,酸斋也会为作者而笑吧。
龙潜庵
上一篇:元·马钰《满庭芳 自破坐》
下一篇:元·梁寅《玉阶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