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shuò
lián
fēng

朝代:唐作者:沈彬浏览量:1
táo
qián
péng
zhū
liǔ
pān
yuè
yáng
xiàn
huā
liǎng
chù
zhēng
yáng
shuò
hǎo
lián
fēng
zhù
rén
jiā

译文

陶渊明在彭泽种下五株柳树,潘岳于河阳栽满一县桃花。两处人间风物怎比阳朔美妙,碧莲峰下有人家居住,胜过浮华。

逐句剖析

"陶潜彭泽五株柳":陶渊明在彭泽种下五株柳树,

# 陶潜:东晋诗人。字渊明,退隐后在家门前植柳五株,自号五柳先生。

"潘岳河阳一县花":潘岳于河阳栽满一县桃花。

# 潘岳:西晋文学家。他在任河阳令时,县中遍种桃花,被传为美谈。

"两处争如阳朔好":两处人间风物怎比阳朔美妙,

# 好:一作县。,争如:怎如。

"碧莲峰里住人家":碧莲峰下有人家居住,胜过浮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阳朔碧莲峰》是唐代诗人沈彬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以历史典故铺垫,通过陶潜彭泽种柳、潘岳河阳植花的政绩与隐逸成就,构建世俗价值的坐标系;后两句笔锋陡转,将阳朔碧莲峰的自然山水与淳朴民居推至精神高地。全诗通过“五株柳”“一县花”与“碧莲峰里人家”的意象并置,形成人文功业与自然栖居的二元对立,暗含对官场浮华的疏离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诗人

沈彬(853?~957?),唐末五代诗人。字子文、子美,籍贯高安(今属江西)。少孤好学,喜神仙事。唐末赴进士试不第,后浪迹洞庭湖、湘江,隐于云阳山。南唐李昪镇守金陵,召为秘书郎,历员外郎,以尚书郎(一说吏部郎中)致仕。其早有诗名,与虚中、齐己等为诗友,又与韦庄、贯休、杜光庭唱和。其诗格高逸,句法清美,天才狂逸,下笔成章。《入塞二首》《都门送别》等诗为人传诵。著有《闲居集》《沈彬集》,均佚。《全唐诗》存其诗19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用陶潜(隐逸象征)与潘岳(仕途典范)的典故,构建“人文功业”的坐标系,却以“碧莲峰里人家”的普通生活场景降维超越,形成世俗成就与自然栖居的二元对立。通过历史人物与平民生活的反差,凸显诗人对纯粹山水精神的推崇。反问:末句“两处争如阳朔好”以反问句式收束,将前两句的铺垫转化为对阳朔的绝对肯定,使“碧莲峰里住人家”的结论更具冲击力。

2.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以浓墨重彩之笔,极力铺陈陶潜、潘岳两位先贤栖居之地的绝美风致。东晋文坛巨擘陶潜,曾执掌彭泽县印,于宅畔亲手栽下五株垂柳,自号“五柳先生”,其“五株柳”间萦绕的田园逸韵,恰似一幅淡墨山水长卷;西晋诗坛翘楚潘岳,曾主政河阳县域,在全县广植桃李,令其地素有“一县花”之美誉,那“一县花”中氤氲的天然景致,宛如一阕清丽婉约的词章。前者沉醉于“五株柳”勾勒的质朴田园画卷,后者自得于“一县花”铺展的天然绮丽风光。至第三句“两处争如阳朔好”,诗笔陡然一转,以问句为引,如破云之箭直切主题,将阳朔之胜景推至台前:此地不仅集前二者之精华于一身,更添超凡脱俗之韵致。末句“碧莲峰里住人家”,则如水到渠成,自然道出:陶潜、潘岳二位雅士,竟似不及那隐于碧莲峰中的寻常人家?此中深意,恰似静水深流,虽未直言,却已尽得风流。

3. 作品点评

全诗语言质朴无华,宛如日常交谈般自然亲切,但其中对典故的精妙运用以及衬托手法的巧妙施展,让诗歌内涵变得深邃广博,趣味也愈发浓厚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莲石》

下一篇:唐·徐姓《玄都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