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án
shí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qīng
shí
liǎng
piàn
bái
lián
sān
zhī
jiāng
dōng
luò
xīn
xiāng
suí
shí
fēng
qián
shù
lián
zāi
yuè
xià
chí
yáo
zhī
ān
zhì
chù
xiǎng
róng
shí
lǐng
jùn
lái
yuǎn
huán
xiāng
chí
yán
qiān
bié
suì
wǎn
yǒu
xīn

译文

在水中有一座两座碧绿的石头,白莲也开了三四朵。把这些(青石和白莲)寄送到东边的洛阳去,心也跟着这莲花飞远。石头挨着这风前的树,莲花池栽月光下。遥远知道安置之地,预见繁荣的时刻。相邻的那有多远,返回故乡已经耽搁。不要说千里之别,岁末必有相聚之期。

逐句剖析

"青石一两片":在水中有一座两座碧绿的石头,

"白莲三四枝":白莲也开了三四朵。

# 白莲:白色的莲花。

"寄将东洛去":把这些(青石和白莲)寄送到东边的洛阳去,

# 东洛:洛阳。

"心与物相随":心也跟着这莲花飞远。

# 相随:伴随,跟随。

"石倚风前树":石头挨着这风前的树,

"莲栽月下池":莲花池栽月光下。

"遥知安置处":遥远知道安置之地,

"预想发荣时":预见繁荣的时刻。

"领郡来何远":相邻的那有多远,

# 郡:指苏州。

"还乡去已迟":返回故乡已经耽搁。

"莫言千里别":不要说千里之别,

"岁晚有心期":岁末必有相聚之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莲石》是一首五言古诗。题材为咏物。诗人通过描写莲花与石头,展现了园林中莲石相依的美好景致。诗中对莲石进行细致刻画,简单几笔勾勒出莲石相依的清新画面,奠定了全诗淡雅的基调。表达出诗人对莲石独特美感的喜爱之情,诗人想把莲石寄往东洛,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抒情诗。描绘了诗人寄给东洛的青石与白莲,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营造了清幽宁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牵挂、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诗人虽处千里之别但仍心怀期冀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借物抒情:诗人借“莲石”这两种自然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诗中的青石和白莲不仅仅是简单的自然景物,它们承载着诗人的心意。诗人将莲石寄往东洛,“心与物相随”,通过这一行为,把自己的情感与莲石紧密相连,借莲石传达对远方的思念、祝愿以及对人生的感慨等复杂情感,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虚实结合:“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寄将东洛去,心与物相随”是实写,描绘了眼前真实的莲石以及自己寄莲石的行为。“石倚风前树,莲栽月下池。遥知安置处,预想发荣时”则是虚写,诗人想象莲石到达远方后的情景,想象它们被安置在风中树旁、月下池边,以及将来生长繁荣的样子。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使诗歌更具韵味和感染力。情景交融:诗人在描写莲石以及想象莲石的安置环境时,营造出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如“石倚风前树,莲栽月下池”,通过对风前树、月下池这些景物的描写,为莲石构建了一个优美的环境,也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相互交融,使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更加深沉、动人。直抒胸臆:诗歌最后四句“领郡来何远,还乡去已迟。莫言千里别,岁晚有心期”,诗人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对友人的劝慰。他感慨自己到远方任职离家乡太远,还乡已晚,同时又直接表达不要因千里之别而悲伤,年末时彼此心意相通,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让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更加直接、强烈,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冲击力。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诗人以“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开篇,描绘出一幅简洁而雅致的画面。他选取了少量的青石和白莲,看似随意,实则蕴含深意。“寄将东洛去”表明诗人要把这些自然之物寄往东洛,而“心与物相随”则直接点明了主题,将自己的心意与所寄之物紧密相连,传达出一种深情的寄托。中间四句,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石倚风前树,莲栽月下池”,他仿佛看到青石倚靠在风中的树下,白莲栽种在月下的池中,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遥知安置处,预想发荣时”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想象,诗人想象着这些莲石在远方被安置妥当,并且预想到它们将来会繁荣生长,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或事物的美好祝愿和期待。后四句,诗人由物及人,“领郡来何远,还乡去已迟”,感慨自己到远方任职,距离家乡十分遥远,想要还乡却已经太迟,透露出一种对人生境遇的无奈和感慨。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这种悲伤之中,“莫言千里别,岁晚有心期”,他安慰友人不要因为相隔千里而悲伤,到了年末,彼此的心意依然可以相通,表现出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友情的珍视。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凝练笔触,精准传递出作者真挚情感与深切祝福。借对物象细腻入微的刻画,将内心深处的思念与满怀希望娓娓道来。诗中,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巧妙交织、相得益彰,二者融合得恰到好处,共同营造出一种温馨、美好的氛围,使读者在品读间,油然而生欣慰之感,沉浸于诗歌所构筑的美妙意境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冬至夜》

下一篇:唐·沈彬《阳朔碧莲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