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一两片":在水中有一座两座碧绿的石头,
"白莲三四枝":白莲也开了三四朵。
# 白莲:白色的莲花。
"寄将东洛去":把这些(青石和白莲)寄送到东边的洛阳去,
# 东洛:洛阳。
"心与物相随":心也跟着这莲花飞远。
# 相随:伴随,跟随。
"石倚风前树":石头挨着这风前的树,
"莲栽月下池":莲花池栽月光下。
"遥知安置处":遥远知道安置之地,
"预想发荣时":预见繁荣的时刻。
"领郡来何远":相邻的那有多远,
# 郡:指苏州。
"还乡去已迟":返回故乡已经耽搁。
"莫言千里别":不要说千里之别,
"岁晚有心期":岁末必有相聚之期。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抒情诗。描绘了诗人寄给东洛的青石与白莲,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营造了清幽宁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牵挂、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诗人虽处千里之别但仍心怀期冀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借物抒情:诗人借“莲石”这两种自然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诗中的青石和白莲不仅仅是简单的自然景物,它们承载着诗人的心意。诗人将莲石寄往东洛,“心与物相随”,通过这一行为,把自己的情感与莲石紧密相连,借莲石传达对远方的思念、祝愿以及对人生的感慨等复杂情感,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虚实结合:“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寄将东洛去,心与物相随”是实写,描绘了眼前真实的莲石以及自己寄莲石的行为。“石倚风前树,莲栽月下池。遥知安置处,预想发荣时”则是虚写,诗人想象莲石到达远方后的情景,想象它们被安置在风中树旁、月下池边,以及将来生长繁荣的样子。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使诗歌更具韵味和感染力。情景交融:诗人在描写莲石以及想象莲石的安置环境时,营造出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如“石倚风前树,莲栽月下池”,通过对风前树、月下池这些景物的描写,为莲石构建了一个优美的环境,也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相互交融,使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更加深沉、动人。直抒胸臆:诗歌最后四句“领郡来何远,还乡去已迟。莫言千里别,岁晚有心期”,诗人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对友人的劝慰。他感慨自己到远方任职离家乡太远,还乡已晚,同时又直接表达不要因千里之别而悲伤,年末时彼此心意相通,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让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更加直接、强烈,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冲击力。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诗人以“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开篇,描绘出一幅简洁而雅致的画面。他选取了少量的青石和白莲,看似随意,实则蕴含深意。“寄将东洛去”表明诗人要把这些自然之物寄往东洛,而“心与物相随”则直接点明了主题,将自己的心意与所寄之物紧密相连,传达出一种深情的寄托。中间四句,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石倚风前树,莲栽月下池”,他仿佛看到青石倚靠在风中的树下,白莲栽种在月下的池中,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遥知安置处,预想发荣时”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想象,诗人想象着这些莲石在远方被安置妥当,并且预想到它们将来会繁荣生长,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或事物的美好祝愿和期待。后四句,诗人由物及人,“领郡来何远,还乡去已迟”,感慨自己到远方任职,距离家乡十分遥远,想要还乡却已经太迟,透露出一种对人生境遇的无奈和感慨。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这种悲伤之中,“莫言千里别,岁晚有心期”,他安慰友人不要因为相隔千里而悲伤,到了年末,彼此的心意依然可以相通,表现出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友情的珍视。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凝练笔触,精准传递出作者真挚情感与深切祝福。借对物象细腻入微的刻画,将内心深处的思念与满怀希望娓娓道来。诗中,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巧妙交织、相得益彰,二者融合得恰到好处,共同营造出一种温馨、美好的氛围,使读者在品读间,油然而生欣慰之感,沉浸于诗歌所构筑的美妙意境之中。
上一篇:唐·白居易《冬至夜》
下一篇:唐·沈彬《阳朔碧莲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