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童苏合带":游荡的孩童系着苏合香带,
# 苏合带:以苏合香薰过的衣带。苏合,一种香料。带:一作“弹”。,游童:嬉游少年。
"倡女蒲葵扇":歌女手执蒲葵叶扇。
# 蒲葵扇:又称葵扇,俗称芭蕉扇,以蒲葵叶制成。,倡女:歌舞女子。
"初日映城时":朝阳初升映照城墙时,
"相思忽相见":相思的人忽然就相遇了。
"褰裳踏露草":提起裙摆踩踏带露的青草,
# 褰裳:提起衣裳下摆。
"理鬓回花面":整理云鬓回头露出如花的容颜。
# 花面:犹花颜,如花的容貌。
"薄暮不同归":暮色四合却不愿一同归去,
"留情此芳甸":将情意留在这芬芳的郊野。
# 芳甸:芳郊。
"柘弹连钱马":柘木弹弓伴着装饰连钱纹的马匹,
# 连钱马:一种名马,毛色深浅不一,斑纹隐隐如钱币相连。,柘弹:柘,桑树的一种,木质坚劲,最宜制弓,古代贵游子弟多随身携带。
"银钩妥堕鬟":银质发钩将低垂的髻鬟妥帖固定。
# 妥堕鬟:即堕髻,妥与堕义同。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发髻松垂,似将坠落,故云倭堕,为古堕马髻遗制。,银钩:谓盛桑叶的小笼系以银钩。
"采桑春陌上":春天在田间小径采摘桑叶,
"踏草夕阳间":夕阳里踏着芳草徘徊流连。
# 踏草:本指春日踏青,此处指马踏青草。
"意合词先露":心意相通的话总先脱口而出,
"心诚貌却闲":真挚情意却藏在从容眉眼之间。
# 闲:闲雅。
"明朝若相忆":若明日想起今日深情,
"云雨出巫山":便让巫山神女的云雨之约重现人间。
中唐诗人
顾况(727?~806?),唐代诗人。字逋翁,又号悲翁,祖籍云阳(今江苏丹阳),迁家海盐(今属浙江)衡山。早年曾读书山林。至德进士及第,曾官著作佐郎,因嘲诮权贵,被贬饶州司户参军。后隐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顾况的诗,题材广泛,注意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形式多样,尤长于歌行。其诗风不拘一格,语言平易,不避俚俗。代表作品有《露青竹杖歌》《李供奉弹箜篌歌》。著有《华阳集》。
1. 分段赏析
前八句聚焦“相遇”的瞬间。“游童苏合带,倡女蒲葵扇”开篇点明人物身份——游动的少年系着苏合香熏过的衣带,歌女手持蒲葵叶编的团扇,仅用服饰便勾勒出春日特有的鲜活气息。“初日映城时,相思忽相见”以“初日”为背景,写两人在晨光映照的城边不期而遇,将“相思”的暗涌与“忽见”的惊喜自然衔接,画面如镜头拉近般生动。“褰裳踏露草,理鬓回花面”通过细节动作传递情感:少年提起衣摆踏过带露的草丛,少女整理鬓发转身露出花般的容颜,一“褰”一“理”,一“踏”一“回”,将青涩又急切的心动写得细腻可感。“薄暮不同归,留情此芳甸”则转向时间推移,暮色渐浓却不愿同返,偏要在芳草地上多停留片刻,“不同归”与“留情”的矛盾,道尽青春里最本真的眷恋。后八句转向“相恋”的余韵。“柘弹连钱马,银钩妥堕鬟”继续刻画人物:少年带着柘木做的弹弓、骑着连钱纹的花马,少女头戴银钩发饰、松松挽着低垂的发鬟,从装扮到配饰,进一步渲染少年的英武与少女的娇憨。“采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拓展场景,春日的小路上采桑正忙,夕阳下草地间漫步正宜,以“采桑”“踏草”的日常活动,暗写两人在春光里的相伴时光。“意合辞先露,心诚貌却闲”是全诗最动人的点睛之笔——心意相通的人无需多言,言语已先泄露了默契;真心相属的人无需刻意,神情反而显得从容自在,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深情写得入木三分。结尾“明朝若相忆,云雨出巫山”以浪漫的想象收束,用“云雨巫山”的典故(出自宋玉《高唐赋》中神女与楚王的传说),含蓄又热烈地表达“明日定当再聚”的约定,将当下的眷恋延伸至未来,余韵悠长。
上一篇:唐·韦庄《绥州作》
下一篇:唐·卢照邻《浴浪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