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í
zhōu
zuò

朝代:唐作者:韦庄浏览量:2
diāo
yīn
shù
shuǐ
nán
liú
zhì
dié
lián
yún
zhōu
dài
wǎn
tuó
míng
yuǎn
shù
wàng
xiāng
gāo
lóu
míng
fēi
huā
yīng
xiào
cài
yǎn
guī
shí
bìn
qiū
chán
fēng
chéng
shàng
yuè
gōu

译文

初秋雨歇的暮色中,我倚靠在绥州南城门楼上,面向南方的家乡看着前头的雕山,城墙高耸与云相连,是那古帝州。茫茫夜雨中,阒寂边塞上,驼队隐约可见,驼铃摇曳不绝,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原上,只有我这个羁旅客独倚高楼望着故乡。明妃出塞时路经绥州,连路边的花儿都露出笑脸,蔡琰归汉路过绥州时鬓已秋霜。无边的暮烟在升腾,凄清的单于之曲在暮烟中回响,扶苏城上弯月如钩。

逐句剖析

"雕阴无树水难流":初秋雨歇的暮色中,我倚靠在绥州南城门楼上,面向南方的家乡看着前头的雕山,

# 难:一作南。,雕阴:隋大业初年改绥州为雕阴郡,因雕山在该郡西南,故名。

"雉堞连云古帝州":城墙高耸与云相连,是那古帝州。

# 雉堞:指城上女墙。

"带雨晚驼鸣远戍":茫茫夜雨中,阒寂边塞上,驼队隐约可见,驼铃摇曳不绝,

# 远戍:指兵士守卫的边地。

"望乡孤客倚高楼":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原上,只有我这个羁旅客独倚高楼望着故乡。

"明妃去日花应笑":明妃出塞时路经绥州,连路边的花儿都露出笑脸,

# 明妃:汉元帝官人王昭君,晋人避文帝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又称明妃。

"蔡琰归时鬓已秋":蔡琰归汉路过绥州时鬓已秋霜。

# 蔡琰:东汉蔡邕之女,字文姬,没于匈奴十二年,为曹操赎归。

"一曲单于暮烽起":无边的暮烟在升腾,凄清的单于之曲在暮烟中回响,

# 单于:曲调名。

"扶苏城上月如钩":扶苏城上弯月如钩。

# 扶苏城:绥州于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上郡,即秦始皇太子扶苏曾监兵上郡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绥州作》乃唐代诗人韦庄所吟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韦庄细腻描绘了绥州城的自然风光;颔联则转而刻画诗人自身形象,伴着夜雨中的驼铃声,他倚楼远眺,心怀故乡。颈联是诗人思绪的飞扬与联想;尾联他以景寓情,抒发了对边患频仍的深沉感慨。全诗运用怀古伤今之手法,展现了绥州途中边塞的萧瑟与凄凉,深刻表达了诗人离乡背井后的孤寂,以及对于何时能挣脱羁旅束缚的无奈与苦闷,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忧虑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诗人,花间派重要词人

韦庄(836?~910),唐末至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乾宁进士,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后期为仕蜀时期,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词多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善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诗多忧时伤乱之作,以近体诗见长,清词丽句,情致婉曲。其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另有代表词作《菩萨蛮》《浣溪沙》。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为韦庄于进士及第前的求学浪游期间,行至西南边陲的绥州时所创作。绥州,一个地处偏远、人迹罕至、荒凉冷寂之地。韦庄登上绥州城楼,极目远眺,眼前的景象令他深感归途遥遥无期。他借助眼前的景致,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感慨往事,凭吊古人,抒发着对时局的忧伤与对过往的哀叹,心中充满了无尽的萧瑟与凄怆。在这份情感的驱使下,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内心深处那份沉甸甸的沧桑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绥州作》是唐代诗人韦庄所作的一篇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运用怀古伤今的艺术手法,韦庄细腻描绘了行走在绥州路途中所目睹的边塞景象,那是一幅幅肃杀而凄凉的画面。这些景象不仅映照出诗人远离故乡后的深切孤独,还深刻表达了他对于何时能挣脱当前羁留困境的深深苦闷。同时,通过这些描绘,诗人也含蓄地传达了对自己未来前途的不确定与担忧。

2. 写作手法

用典:“明妃去日花应笑”借用了汉元帝时期的昭君出塞的典故,“蔡琰归时鬓已秋”借用了曹操赎回蔡文姬(文姬)归汉的典故。诗人借由这两位历史人物——昭君与文姬,她们作为背井离乡、命运多舛的典型代表,来隐喻自己当前的境遇。他深感自己如同她们一般,四处漂泊,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即便未来有幸迎来如同文姬归汉般的转机,恐怕自己也已年华老去,两鬓斑白。联想:“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诗人巧妙运用联想,将视线所及的道路与深远的历史相联系。他思绪飘远,想到这条连接内地与边塞的古道,自古以来便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比如汉元帝时期的昭君出塞,以及后来曹操赎回蔡文姬(文姬)归汉的旅程,都踏足过这条道路。诗人借由这两位历史人物——昭君与文姬,她们作为背井离乡、命运多舛的典型代表,来隐喻自己当前的境遇。动静结合:首联写了绥州城坐落于浩瀚无垠的黄土高原,其城墙宛如巨龙般蜿蜒,巍峨耸立于天际线下,此等景致以静谧的笔触,粗犷而凝练地描绘了城市的自然轮廓。颔联则将笔触转向生动,刻画了诗人的孤独身影,他于夜雨中倚楼而立,耳畔是悠长的驼铃声,眼前是烟雨朦胧中戍边士兵的模糊身影,以及骆驼在铃声的伴随下缓缓行进于荒野之中。这番描绘,为荒凉的原野平添了几分凄凉与孤寂,鲜明地展现了边地的独特风貌,同时也从动态的角度深刻凸显了“孤客”内心的孤独与苍凉。

3. 分段赏析

首两句,韦庄以“雕阴”起笔,勾勒出一幅边地荒凉的景象: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水源稀缺,一“无”一“难”,道尽了边陲环境的艰苦与荒凉。紧接着,“雉堞连云古”,则将视角转向边防,蜿蜒的城墙在苍茫的黄土高原上高耸入云,既展现了空间的辽阔,又蕴含了时间的深远,以粗犷简括的笔触,从时、空两个维度拓展了深邃的意境。三、四句,诗人转而描绘自身形象与周遭环境。他独倚高楼,引颈远望,一幅孤独而坚定的画面跃然纸上。“带雨”二字,以动态之景映衬静态之人,笔触细腻,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与眼前的雨景融为一体。“望乡孤客”,既点明了诗人的身份与处境,又通过“望乡”这一动作,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而远处烟雨朦胧中的戍兵身影与驼铃声声,则为这荒凉的旷野增添了几分凄凉与边地特色,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孤客”之“孤”。五、六句,诗人思绪飞扬,眼前的路引发了他对历史的联想。他想到,这条连通内地与边塞的古道,曾见证了昭君出塞与文姬归汉的历史事件。这两位历史人物,作为背井离乡、命运多舛的典型,与诗人当前的处境有着某种相似之处。诗人借古喻今,以历史人物自况,表达了自己漂泊无依、前途未卜的感慨。末两句,诗人以景寓情,抒发了对边患的深沉感慨。边月如钩,月色凄冷,《单于》一曲在夜空中回荡,勾起了诗人对边患的无限联想。而暮色中突然升起的报警烽火,更是将诗人的感慨推向了高潮。结句“扶苏城上月如钩”,既是对眼前景象的描绘,又蕴含着诗人未尽之意,戛然而止,却给人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无限遐想。

4. 作品点评

此诗对边地风光的描绘,笔墨酣畅,刻画入微,将边塞的辽阔与苍凉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目之所及,是无树无水的荒凉之地,城墙高耸,直插云霄;驼铃声声,回响在遥远的边关;单于的烽烟袅袅升起,诉说着边疆的不宁。这些景象,在迷离的晚雨和朦胧月光的映衬下,仿佛被一层薄纱轻轻覆盖,使得原本各自独立的景致巧妙地融合为一,营造出一种独特而统一的意境。这既是诗人亲眼目睹的边塞风光,也是他亲身所处的悲凉环境。情感因景而生,景中寓情,情深意切。通过诗人对绥州景物的细腻描绘,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他内心的郁闷与悲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轻俊不佻。”

明思想家王夫之《唐诗评选》

# “带雨晚驼”此句写得别,连下句都妙。

清文学家周咏堂《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野人送朱樱》

下一篇:唐·顾况《春游曲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