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xiān
·
·
xún
méi

朝代:元作者:乔吉浏览量:3
dōng
qián
dōng
hòu
cūn
zhuāng
běi
nán
liǎng
shuāng
shù
tóu
shù
shān
shàng
lěng
fēng
lái
chù
xiāng
xiāng
féng
gǎo
mèi
xiāo
cháng
jiǔ
xǐng
hán
jīng
mèng
chūn
duàn
cháng
dàn
yuè
hūn
huáng

译文

冬前冬后转遍了几个村庄,踏遍了溪南溪北,双脚都沾满了霜。又爬上孤山,在梅树丛中上下寻觅,忽然一阵寒风吹来,不知从何处带来一阵幽香?我顿时如遇梅花仙子一般,然而春寒使我从醉梦中醒来,听到凄怨的笛声感到惆怅感伤,此时淡淡的月色笼罩着黄昏。

逐句剖析

"冬前冬后几村庄":冬前冬后转遍了几个村庄,

# 几村庄:谓走过不少村庄。

"溪北溪南两履霜":踏遍了溪南溪北,双脚都沾满了霜。

# 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

"树头树底孤山上":又爬上孤山,在梅树丛中上下寻觅,

# 孤山:此指杭州西湖之孤山,位处里外二湖之间,又名瀛屿,旧时多梅,是号称“梅妻鹤子”的北宋诗人林逋的隐居处。

"冷风来何处香":忽然一阵寒风吹来,不知从何处带来一阵幽香?

# 冷风来何处香:一作冷风袭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我顿时如遇梅花仙子一般,

# 缟袂绡裳:缟袂绡裳:形容梅花风姿绰约的神态。缟袂,白绢做的衣袖。缟,白色的绢。绡裳,生丝薄绸做的下衣。绡,生丝织成的薄绸。此处言“缟袂绡裳”,是将梅花拟人化,将其比作缟衣素裙的美女,圣洁而飘逸。

"酒醒寒惊梦":然而春寒使我从醉梦中醒来,

# 酒醒寒惊梦:意谓醉卧梅树下因寒气侵袭而惊醒。旧题柳宗元《龙城录》载,隋代赵师雄在罗浮,天寒日暮,醉憩酒店旁,梦遇一淡妆素服的女子与之共饮为乐。酒醒后发觉自己宿于梅花树下,始悟所梦乃梅花仙子。

"笛凄春断肠":听到凄怨的笛声感到惆怅感伤,

# 笛凄春断肠:指笛声引起惆怅感伤,因古笛曲有《梅花落》之故。

"淡月昏黄":此时淡淡的月色笼罩着黄昏。

# 淡月昏黄:月色朦胧(空气中浮动着梅花的幽香)。此处化用宋代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意,用以传达梅花的风貌和神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仙子·寻梅》是元代散曲作家乔吉创作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寻梅”为主线,首写寻梅的艰辛,次写偶遇梅花的惊喜,最后写别后怅惘。全曲采取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表面写梅之幽香素影,实则寄托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寻与失意心境的投射,语言清丽婉转,结构跌宕回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杂剧、散曲作家

乔吉(?~1345),亦作“乔吉甫”。元代杂剧、散曲作家。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居杭州。乔吉的散曲作品丰富,风格清丽,与张可久并称“元散曲两大家”。其擅长小令,能雅俗兼赅。他的剧作对明代剧坛很有影响,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一种,现存《两世姻缘》《金钱记》《扬州梦》三种。结集有《惺惺道人乐府》《文湖州集词》《乔梦符小令》三种,近人辑为《梦符散曲》。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乔吉一生困顿潦倒,始终未踏仕途,其笔下文字多渗透着困顿文人的精神困境—,既以冷眼睥睨世态炎凉,又常借物抒怀暗藏愤懑。这首曲子正折射出作者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辗转的悲凉心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曲小令,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梅诗。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组合与时空延展的典故嵌套,描绘了寻梅者踏霜履雪的执着、遇梅惊鸿的欣喜与梦醒孤寂的悲凉,营造出冷香与月影交织的凄美意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酒醒寒惊梦”化用柳宗元《龙城录》中隋代赵师雄醉卧罗浮山,梦遇素衣梅仙的奇幻故事。这里将原典的“醉遇—惊醒”结构倒置,以“冷风袭来何处香”替代醉酒场景,暗示现实寻梅的艰辛。寓情于景:全曲采取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表面写梅之幽香素影,实则寄托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寻与失意心境的投射。拟人:“忽相逢缟袂绡裳”将梅花拟作"缟袂绡裳"的白衣仙女,赋予其衣袂翩跹的动态美与清冷孤绝的人格特质。

3. 分段赏析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以时空交错的笔法勾勒寻梅之艰。“冬前冬后”拉开了时间的间隔,暗示寻觅经年累月;“溪北溪南”横通过空间意象的推移,展现作者跋涉之广;“树头树底”聚焦孤山梅林,以“孤山”暗点林逋隐居之地,赋予梅花高洁品性。“两履霜”为特写镜头,月色清冷,踏霜寻幽的诗人身影与霜华凝结的梅枝相映,鼎足对仗间叠字生韵,节奏感更强,音律上感觉更和谐,既显寻梅之切,又伏后文“冷香”之韵。“冷风袭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由嗅觉通感转入视觉奇遇。冷风暗送梅香,以“何处”设问牵引读者视线,巧妙地利用人的嗅觉对梅香的感知构成梅存在的事实,未见其形,先闻其香。“忽相逢”陡转惊喜,将梅花拟作“缟袂绡裳”的白衣仙子,既呼应柳宗元《龙城录》赵师雄罗浮遇梅仙之典,又暗合林逋“梅妻鹤子”的孤高意象。白衣素袂的拟人化描写,使梅花兼具仙姿逸韵与清冷孤绝,虚实相生间完成从“寻”到“遇”的戏剧性转折。“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以典故叠用收束全篇,情感陡转凄怆。“酒醒寒惊梦”承接前文醉遇梅仙之景,化用赵师雄梦醒惊梅的典故,表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如梦幻般短暂易逝。“笛凄春断肠”暗引《梅花落》笛曲哀音,兼摄李清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的愁绪,在叹梅花落尽的同时饱含无尽的哀伤。“淡月昏黄”则直取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这是描写月下梅花的千古绝唱,既摹月色朦胧中梅枝横斜之态,又以“淡”“昏”二字浸染冷寂氛围。三句连用三典,如冰弦裂帛,将寻梅之乐骤转为身世之叹,孤山月影与冷香余韵中,尽显失意文人的永恒孤独。

4. 作品点评

这首散曲前五句清明快如珠落玉盘,曲调明朗,表现对梅的挚爱和踏霜寻梅的雅趣,后三句把自己孤寂心绪与梅魂幽咽共振,格调凄婉冷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曲分三层写寻梅:先写寻梅的艰难,接写意外的发现,最后写别后的怀念。“忽相逢缟袂绡裳”,就把梅花人格化了。

现代洪柏昭、谢伯阳《元明清散曲选》

# 《水仙子·寻梅》为乔吉散曲中咏物的佳构。整篇脉络放在一个“寻”和一个“香”字上,诗人辛勤地冒寒踏霜地寻觅,先是闻到梅花的幽香,最后方目睹梅花高洁的倩影。通篇写得若即若离,重在其精神和韵味的传达,而不执着于外形的毕肖。

现代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 此曲写寻梅的意趣,重在一个“寻”字着墨,表达对梅的一往情深和内心的喜悦与惆怅。笔调跌宕有致,情景交融,意境幽美凄清。

现代邓元煊《元曲:彩图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乔吉《【越调】柳营曲》

下一篇:元·马需庵《水调歌头 寄洪大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