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下碧梧秋满天":碧梧上零幂团团,满天秋色无边,
# 碧梧:绿色的梧桐树。
"砧声不断思绵绵":点点砧声不断,引来愁思漫漫。
"北来风俗犹存古":从北方传来的风俗依然保留着古老的传统,
"南渡衣冠不及前":无数南渡的衣冠,已无法比肩当年。
# 南渡衣冠:指避战乱而南下的。
"苜蓿总肥宛腰袅":秋风中苜蓿一片,总养育大宛的骏马,
# 宛腰袅:指来自大宛国的骏马,即“汗血宝马”。褭,系马的带子。,苜蓿:野生的草本植物。主要用制干草、青贮饲料或用作牧草。
"琵琶曾泣汉婵娟":一声声琵琶幽怨,昭君泣涕涟涟。
# 汉婵娟:指西汉的王昭君,据传说昭君因得罪宫廷画师毛延寿而被汉朝廷许配匈奴单于,远嫁阴山脚下。
"人间俯仰成今古":人生转瞬之间已成历史,
"何待他年始惘然":何必等到将来再觉得惘然。
# 年:一作时。,何待:一作何地。
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通过秋夜捣衣声引发的历史联想,结合南北朝代的对比,体现诗人对南宋衰亡的哀叹、对异族统治的屈辱感,以及对人生无常的虚无喟叹。诗中既包含对自然时序的敏锐捕捉(“露下碧梧秋满天”),又融入对家国兴衰的深刻思考(“北来风俗犹存古,南渡衣冠不及前”),最终以人生俯仰今古的苍凉收束,展现遗民文人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首联“露下碧梧秋满天,砧声不断思绵绵”以秋夜露落、梧桐、捣衣声等意象,营造清冷氛围,直接引发绵绵愁思,情景交融。用典:颈联“苜蓿总肥宛腰褭,琵琶曾泣汉婵娟”,巧用“苜蓿喂宛马”(《史记》中西域大宛产良马,以苜蓿为饲料)和“王昭君出塞”(琵琶寄愁的典故)。前者以异族物产暗示外族统治下的屈辱,后者借昭君远嫁异族的悲苦命运,自喻身处元初的凄凉处境,典故的使用深化了民族矛盾与个人哀痛的主题。对偶:颔联“北来风俗犹存古,南度衣冠不及前”与颈联“苜蓿总肥宛腰袅,琵琶曾泣汉婵娟”均工整对仗,前者对比南北风俗,后者以典故形成历史对照,增强诗歌的韵律与张力。
3. 分段赏析
“露下碧梧秋满天”:"露下碧梧秋满天"以"露""碧梧""秋"勾勒秋夜凌晨的清冷环境,"秋满天"强化秋意浓重,奠定愁思基调;"砧声不断思绵绵"以捣衣声的持续不断,象征思绪的绵长,由景及情,自然引出下文感慨。“砧声不断思绵绵”:"北来风俗犹存古"暗指元人习俗的原始落后,"南渡衣冠不及前"叹息南宋灭亡后汉地的衰败,一北一南、一存一衰的对比,隐含对汉族政权失落的哀痛与对现实的无奈。“北来风俗犹存古,南渡衣冠不及前”:"苜蓿总肥宛腰褭"以异族物产暗示被统治的屈辱,"琵琶曾泣汉婵娟"借昭君典故,将个人命运与民族悲剧相联系,既同情昭君的遭遇,更以其自况,抒发身处异族统治下的悲苦。“苜蓿总肥宛腰褭,琵琶曾泣汉婵娟”:借“苜蓿”(汉代西域物产)与“昭君”典故,以异族符号(宛、汉)映射元代统治下的屈辱现实。昭君“泣”字拟人化,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亡交织,深化悲怆情感。“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待他时始惘然”:"人间俯仰成今古"感慨时光易逝、古今变迁,"何待他时始惘然"以反问强化人生无常的悲叹,在无奈中收束全诗,将个人痛楚升华为对时代变迁的深沉思考。
4. 作品点评
这首七律沉郁顿挫而含蓄蕴藉,所抒之情却鲜明激越。开篇以写景发端,触景生情,继而转入抒情,行文自然流畅,终至情景浑然交融之境。
# 赵孟頫的一些诗歌,超越宋调,直趋唐音,如《闻捣衣》……诗歌的气韵格调在宋人作品中确乎少见。
现代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当代作家李廷华《赵孟頫》
# 我们看到年轻的赵孟頫对于宋朝的灭亡不只是陷入不能自拔的悲哀,同时也有着他冷静的反思和批判。这年秋天的一个夜晚,一阵阵的捣衣声传来,引起了他深深的思索和慨叹,在诗里,作者将“北来风俗”与“南渡衣冠”进行比较,认为北方风俗古朴,崇武尚力,人强马壮;而江南士人则失却古风,性情柔弱,苟且退让。由此可见南北胜败的必然之势。这种痛定思痛的思索,与当时南人对北人强烈的抵触情绪和偏执的看法不同,是难能可贵的。
现代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系主任赵维江《赵孟頫与管道升》
# 历来的“捣衣诗”,大多限于抒写男女相思之情、山河远隔之悲。李白将它与“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联系起来,便思致深沉,博得了诗论家的赞叹。此诗则更进一层,完全撇开男女思情来抒写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哀伤,就愈加深切感人。全诗从秋夜的一片砧声,引出“北来”、“南渡”的悲愤对照,化入历史兴衰的喻境而后在俯仰古今的喟伤叹息中收结。读者吟罢掩卷,只觉得那传自秋夜的砧声,似也如泣如叹,久久诉说着令诗人无限伤怀的亡国之悲。
现代安徽师大文学院副院长潘啸龙《古诗文辞赋品论》
上一篇:元·刘崧《寄天宁雪印文上人》
下一篇:元·胡奎《题风木卷为丁孝子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