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花枝号鼠姑":谷雨时节,牡丹花枝绽放,牡丹又名鼠姑,
# 鼠姑:牡丹的别称。,号:讲。
"戏拈彤管画成图":我随性拿起画笔,绘成了这幅牡丹图。
# 画成图:将图画成。,彤管:彩色的画笔。,戏拈:信手写来。
"平康脂粉知多少":长安平康坊里的那些美女不知有多少,
# 脂粉:本指化妆品胭脂和粉,这里代指“美女”。,平康:原为唐代长安城妓女聚居处,名叫“平康坊”。
"可有相同颜色无":可会有谁拥有和这牡丹一样艳丽的颜色。
# 颜色:指姿色。
“江南四才子”之一
唐寅(1470~1523),明代画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乡试解元。次年会试,因牵涉程敏政科场舞弊案而未被录取。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其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隽生动,融汇南北画风;兼善书法,取法赵孟頫,奇峭俊秀。工诗文,文以六朝为宗;诗初多秾丽,中尚平易,晚则纵放不拘成格。代表作品有画作《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风木图》等。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题画的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戏拿红笔(彤管)画牡丹图的举动,以平康脂粉能否有牡丹相同颜色的疑问,展现画中牡丹娇艳,暗含对世俗脂粉的写照,表达对牡丹风姿的细腻捕捉与独特诗意。
2. 写作手法
比喻:“平康脂粉知多少,可有相同颜色无”,此句将平康坊的众多美女(“脂粉”)作为一种意象,暗喻世间常见的艳丽形象。诗人将其与牡丹的颜色作对比,看似在询问美女们与牡丹是否有相同艳丽之色,实则通过这种对比式的暗喻,突出牡丹的色彩独一无二,远胜于世俗所认为的艳丽。
3. 分段赏析
前二句“谷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管画成图”,从时令与创作的角度出发,构建了牡丹绘卷的鲜活场景。“谷雨”是每年4月19日-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的节气,源自古人的“雨生百谷”之说,作为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气温回升加快,利于谷类作物生长,牡丹也在这样的天时滋养下蓬勃绽放。“鼠姑”这一牡丹古称,为花卉添上了古典文化注脚,让自然物象与人文底蕴交融。“戏拈”二字尤为灵动,将画家提笔的状态鲜活呈现:不是刻意雕琢,而是带着随性雅趣,仿佛唐寅一时兴起,以红笔(彤管)为载体,便把谷雨时节牡丹的风姿,轻巧定格于画纸上。这两句通过“节气+古称+动作”的组合,既铺垫了牡丹生长因谷雨而得的自然环境,又展现出艺术创作的率真情趣,让“画牡丹”这件事,兼具了天时之美与人文之韵。后二句“平康脂粉知多少,可有相同颜色无”,借世俗对比与反问修辞,升华了牡丹之美。“平康”关联唐代长安平康坊——那个歌姬云集、脂粉飘香的繁华场所里面,瞬间唤起人对人间美色的联想。诗人先以“知多少”设问,看似追问平康坊美女数量,实则为后续对比埋下伏笔。紧接着,“可有相同颜色无”这一反问句,遵循反问句“只问不答,答在其中;字面上的肯定,实际上表否定”的特点,以“有”字的表面肯定,传递出“平康脂粉难及画中牡丹色”的否定结论。长安平康坊的美女,本是世俗美色的代表,却都无法与画里牡丹媲美,侧面烘托出牡丹“国色”级别的娇艳姿态。这种反问修辞,强化了要表达的意思,将对牡丹美的赞叹,从单纯绘景推向价值评判,让“美冠群芳”的结论更具有冲击力,也让全诗借世俗与艺术的对照,完成对牡丹风姿的渲染。
4. 作品点评
诗人为自己画中牡丹题咏,笔下盛放的花儿,色泽明艳动人。创作上,诗风清新自然,比喻生动形象,构思精巧出奇,饱含不同的审美意趣,显示出该诗的魅力所在。
上一篇:明·周玉如《忆父》
下一篇:明·江盈科《庸医治驼》